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在哈耶克看来,货币数量变动后,不管一般物价水平是否变化,只要各种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只要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这种动态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需求变动与货币中性的结果帕廷金(1965年)利用一般均衡体系证明了:如果我们假设货币需求的增加伴随以对其他所有商品和债券的需求减少,那么,新的均衡将在所有货币价格以相同比例下降相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相应地,这些产品各自的产出也不变。然而在凯恩期货币理论中则假设货币需求的增长仅仅是靠债券的持有而实现的,而这正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含义。这种流动性偏好的变动就起作用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将导致利率的增长,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系统的其他实际变量。
同样,由现金存款比率和(或)银行准备金存款比率变化引起的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之间比例的变化,其作用也不是中性的。但是有人提出,如果金融部门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也没货币幻觉,那么,外部货币的增长将不改变这此比率,因而其作用是中性的。如果货币增加是由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造成的(以致在开始,总的金融资产不变),或者如果在商品市场产生一种真正平衡的影响,就诚如梅茨勒(195l年)指出的那样,均衡利率将下降,以致货币就其作用而言将不再是中性的了。但是,如果个人完全预料到并贴现未来政府债券所需的赋税额的话(这种情况下,债券就不是净财富的一部分),那么,中性也可出现。
发布于2018-7-19 18:51 上海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