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在理解交易性货币需求概念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交易性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2、交易性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交易性货币需求:一是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3、现实中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对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包括了对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作用
交易性货币
交易性货币
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是收入的函数,取决于收入水平并随收入的增减而增减。假定某人按月取得收入且月薪为180元,并在一个月内平均地支出全部数额,那么他所保留的货币额,按四周平均计算分别为157.5元[(180+135)/2]、112.5元[(135+90)/2]、67.5元[(90+45)/2]、22.5元[(45+0)/2],由此算得他的月平均货币余额即交易性货币需求为90元,也就是他月收入的一半。当月薪增加一倍即由180元增至360元时,他的月平均货币余额也将由90元增为180元,反之亦然。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收入次数即收入的流通速度呈反函数关系。按前例,假定该人月收入总额不变但改月薪制为周薪制,每周支薪45元,仍以平均支出计算,他的月平均货币余额为22.5元,为月薪制时的1/4。将以上两种因素统一起来,交易性货币需求、收入和收入的流通速度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为L=/V,式中,L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Y代表货币收入水平,代表货币收入的流通速度此外,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支出速率即支出的流通速度有密切的关系。仍按前例,假定该人在1个月内不是平均支出,而是每周均支出全部余额的一半,那么他所保留的货币额,在第一周开始时为180元,而在四周的周末分别为90元、45元、22.5元、11.25元,由此算得他的月平均货币额即交易性货币需求为69.75元。
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盈利性资产要牺牲利息,因此人们的持币量会对利率变动作出反应,这主要取决于持有货币与持有盈利性资产之间的交易成本。如果盈利性资产能迅速变为现金并不受损失,人们更倾向于以盈利性资产的持有来代替一大部分现金持有,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应付交易需求但事实上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这样,人们在考虑以部分盈利性资产的持有来应付交易需求时,通常会考虑以下三个因素:①预期未来一定时间内的交易支出量;②买卖盈利性资产的交易费用;③支付期内的利率,由此确定现金持有额,并使其净收益最大。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和J.托宾由此推出的"平方根定律"为:
交易性货币
交易性货币
该公式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具有利率弹性,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但一般来说,利率要产生显著影响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利率足够高,二是转为盈利资产的规模充分大,才可能发生规模效应。为简化分析起见,一般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即L=f(Y)。式中,Y代表收入水平。
发布于2018-7-18 17:13 苏州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