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该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便随时转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它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借款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为暂时闲置的资金找到了出路。货币市场一般指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
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小的特点,在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上被置于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之后,称之为“准货币”,所以将该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具体的功能有:
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短期资金融通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客观上有资金盈余方和资金不足方之分,从期间上可分为一年期以上的长期性资金余缺和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性资金余缺两大类,相对于资本市场(CapitalMarket)为中长期资金的供需提供服务,货币市场(MoneyMarket)则为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行之径。相对于长期投资性资金需求来说,短期性、临时性资金需求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最基本的、也是最经常的资金需求,因为短期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不足是由于日常经济行为的频繁性所造成的,是必然的、经常的,这种资金缺口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就连社会的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系,或者只能使商品经济处于初级水平,短期资金融通功能是货币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
管理功能
货币市场的管理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其业务活动的开展,促使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
(1)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同业拆借和证券回购是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融通短期资金的主渠道。充分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回购市场可以适时有度地调节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盈余和亏缺,使商业银行无需为了应付提取或兑现而保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将各种可以用于高收益的资产得以充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为此,商业银行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资金的流动性管理,这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票据市场有利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票据市场从票据行为上可以分为票据发行市场、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从签发主体上可以分为普通企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只有信誉优良、经营业绩良好的主体才有资格签发票据并在发行、承兑、贴现各环节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不同信用等级的主体所签发和承兑的票据在权利义务关系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利率的高低、票据流动能力的强弱、抵押或质押的金额的大小,等等。所以,试图从票据市场上获得短期资金来源的企业必须是信誉优良的企业,而只有管理科学、效益优良的企业才符合这样的条件。
政策传导功能
货币市场具有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的运用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市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1)同业拆借市场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
中央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借助于对同业拆放利率和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影响。首先,同业拆放利率是市场利率体系中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映最为敏感和直接的利率之一,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的“信号灯”。这是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同业拆借活动涉及范围广、交易量大、交易频繁,同业拆放利率成为确定其他市场利率的基础利率。国际上已形成在同业拆放利率的基础上加减协议幅度来确定利率的方法,尤其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更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基础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首先传导影响同业拆放利率,继而影响整个市场利率体系,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其次,就超额准备而言,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会促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显然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票据市场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宏观调控的载体和渠道
传统的观念认为票据市场仅限于清算,甚至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也经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功能外,票据市场还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载体。首先,再贴现政策必须在票据市场实施。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起到收缩票据市场的作用,反之则扩展票据市场。同时,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市场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再贴现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动,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另外,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票据市场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会形成一种处于均衡状态下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供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市场价格,反映在资金价格上就是市场利率,它无疑是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重要参考。其次,多种多样的票据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票据投放或回笼货币,可以灵活地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国库券等短期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相比有明显优势,它使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其规模根据宏观经济的需要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可以随意安排,不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其操作的隐蔽性不会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易于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中央银行具有相当规模、种类齐全的多种有价证券,其中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是主要品种。因为国债信用优良、流动性强,适应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需要,同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影响的主要是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对短期债券和票据要求较多。因此,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各种期限的国库券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
(四)促进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功能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规范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发达的货币市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资金盈余方提供的资金层次是由短期到长期、由临时性到投资性的,因此货币市场在资金供给者和资本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资金池”,资本市场的参加者必不可少的短期资金可以从货币市场得到满足,而从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也能在货币市场找到出路。因此,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如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偏废于任何一方。其次,货币市场的良性发展减少了由于资金供求变化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从长期市场退下来的资金有了出路,短期游资对市场的冲击力大减,投机活动达到了最大可能的抑制。因此,只有货币市场发展健全了,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但是货币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货币市场本身的发达和完善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首要前提。例如,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需要有广泛的参与主体、频繁而广泛的交易行为、随行就市的市场价格;发达的票据市场要求票据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信用良好的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票据行为合法规范;国库券市场的形成要求政府发行的国库券达到一定规模,并且期限、档次合理。这些条件的具备为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其次,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政策功能的发挥需借助于其他金融市场子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在这个功能的发挥中实际上最早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并通过进一步作用于长期金融市场即资本市场进而作用于更广范围的市场。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变化引起经济行为的改变基本上都是借助货币这个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别担任着“二传手”和“三传手”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货币市场功能发挥的第三个条件。金融市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宏观管理,微观主体成为真正的“经济人”和“理性人”,为满足盈利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而进行营运和消费,供求关系成为价格变动的基本因素,价格成为资源配置变化的基本信号,发达的市场经济本身既需要货币市场,同时又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又为货币市场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条件,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在这一关系中,货币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其结果是削弱了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使得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失去了短期融资市场的依托,同时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造成大量本应属于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因资金缺乏日渐萎缩,另一方面是不断膨胀的资本市场积聚了太多的短期游资,资本市场的泡沫成分日渐明显。其次,由于上述结果的延伸,使中央银行借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联系纽带被割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正本清源,全面认识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功能与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具有现实的以及长远的深刻意义。
发布于2018-7-23 10:08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