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成本推动
发布时间:2021-3-2 09:21阅读:361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提高。严格来说,这是件好事,是对劳动者之前过低工资的一个纠正,但是,对于通胀来说影响相反。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首先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之后各地陆续出现用工荒,继而在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简言之,就是从劳动力过剩转向不足。几乎同时在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用工单位必须要为员工上各种社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由于要招收新员工挽留老员工,企业必须通过给员工加薪来解决,企业劳动力成本猛增。
短期内企业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而劳动生产率未必能跟上,企业为保证利润,必然要提高商品价格。
其次,税费负担有增无减。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当年1—11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收8726.37亿元,增速回落了14.4个百分点。
之后四年,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同比增收5290.91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万亿元,增长21.3%;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0.060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财政收入翻了一倍,增幅远远高于企业平均利润,也数倍于GDP增长率。
企业还得承受看不见的各种部门收费、有依据的收费,更多的是滥收费和潜规则费用。如的哥所言,这些都会最终表现在商品价格上。
再次,流通成本和市场垄断。如果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属于行政垄断,而关乎民生的菜价普遍存在市场垄断,也就是老百姓十分痛恨的“菜霸”。之前,媒体广泛报道的菜价在最后一公里涨价十倍,白菜从农民手中收购两毛一斤,菜市场卖出两元一斤,除了高企的油价等流通成本外,菜市场的各种菜霸才是价格的实际控制者。
货币哪里去了?一部分流向了普通劳动者工资——道义上合理;一大部分流向财税和各种收费;一部分被“最后一公里”吃掉了——类似于菜农的生产者未得到任何涨价带来的好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