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不改涨跌趋势 创业板炒作将进一步退潮
发布时间:2013-12-3 08:37阅读:241
这是一个极不平静的周末:中国证监会一口气引爆三枚重磅炸弹:《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同时亮相,尤其是暂停一年有余的新股发行即将在新体制下重启,在业界激起千层巨浪,各方解读声一片。
尽管恢复新股发行、开展优先股试点均是分流场内资金、增加股票供给的“抽水”举动,但由于新体制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大原则下大胆迈进,反而赢得了观察家们的一片叫好之声,甚至有不少业界人士喊出了“牛市开启”的口号。
新股重启不改变涨跌趋势
新股恢复发行对市场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
这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是IPO在暂停一年多以后重启,对市场的冲击是否能够化解?二是市场将如何评判新股发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优劣?
对于前者,最好的办法也许是重温历史,因为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20多年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8次新股暂停发行的情况。
如果简单以数字统计,在此前7次暂停之后恢复新股发行,大盘负多胜少,有5次都出现了趋势性的下跌,只有2次在恢复新股发行后迅速见底,然后开始上涨行情。尤其是2001年11月国有股市价减持被叫停的背景下,新股发行在暂停3个月后重启,大盘短暂反弹后一路向下,开始了长达5年的漫漫熊市。
但更耐人寻味的也许是仅有的两次上涨情形:一次是在1996年1月初,新股发行暂停6个月重新启动,尽管沪指仍然继续探出了513点的阶段性底部,但是在国企改革的大经济背景下,股市首次定位于服务国企改革,市场以此为起点,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跨年度大牛市。另一次则是在2006年6月初,由于股权分置改革,IPO暂停将近1年,随着改革方案落定,新股发行重启,中行、工行、国航、大秦铁路等巨无霸国企相继上市,但市场非但没有下跌,反而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空前大牛市。
从这两次仅有的上涨过程可以看到,新股发行的暂停与重启,并不能够改革市场原有的趋势性走向,真正改变市场方向的,是其背后的制度性大变革。IPO暂停往往是伴随着市场的制度性缺失,或者走势过于低迷,如果恢复新股发行的同时,能够解决此前困扰市场的根本性问题,那么反而有可能成为扭转市场信心的契机。
市场化改革大方向获肯定
无论如何,新股重启总是意味着对市场流动性的一次性冲击,那么,本次意见中的改革举措是否能够对冲掉这种负面冲击?综合记者对各方的采访来看,市场对改革措施整体反应正面。
分析认为,相关文件中的多个条款均表示,新股发行改革正向着注册制的方向靠拢,加强了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加强对大股东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对违规的惩罚,这一切都是向香港等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市场学习,改革方向值得肯定,改革力度超出预期。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该文件是从传统审核制逐步向注册制的过渡,中国证监会要在受理申请文件3个月内,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度作出核准、中止审核、终止审核、不予核准的决定,这意味着3个月即为过渡阶段时点,亦为未来申报发行时点,监管层的自我约束向市场化转变。
此外,新股改革意见中提出,网下配售的股票中至少40%应优先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有效申购数量不足,可以向其他投资者配售,这意味着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主导发行定价,有利于机构投资者。
广东煜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这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看到的是“新药”,而不是“老药”, “有诚意和用心的IPO重启会加速大牛市到来”。例如,改进网上配售方式,持有一定数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网上申购。这会很有利于促进二级市场的活跃,让投资者形成要申购新股就一定要有股票的思维,是亮点。
创业板炒作进一步退潮
如果说新股发行改革的总体思路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方向,那么,今年以来结构性牛市的主要受益者——创业板市场,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结构性冲击对象。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目前排队上市的公司中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主板公司很少,因此对主板市场冲击不大,对二级市场资金分流作用不大,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影响。但是新股实行批量发行,可能会抑制首日爆炒;存量发行,也将增加股票供给,降低发行价格,这些都对现有上市公司的高估值形成压制。
华睿投资宗佩民认为,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市场化与法制化导向,中介机构的责任加大,业绩造假类企业上市可以被有效防范;同时,新兴产业上市难度大大降低,股价维稳机制制度化。对于不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仙股时代到来了。所以,投资要养成好习惯,原则上不买投机股,不买行业长期趋势衰落股,要不,“遇到仙股,就得做神仙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