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时,健康告知绝对是避不开的。
你在线下买保险时,会有一份纸质问卷;你在网上买保险时,也会有投保告知页面。我们必须根据已知情况,如实回答问题,这份保险才会有效成立。但或者出于销售误导,或者是自己一时大意,很多人都会踩中以下三种陷阱:
1:只要没过住院,健康告知全填否
有这么一部分销售人员:只要没有住过院,健康告知可以全填否。这是影响极为恶劣的销售误导,咱们碰到这些人,一定要直接开门送客了。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住院就查不到医疗记录,保险公司的调查手段多得是。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只要健康告知问到了,都需要如实告知!要不然,以后大可能自己,会痛哭流涕控诉保险是坑人的。
2:健康告知随便填,两年后一定赔!
说到健康告知,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种说法,这同样是严重的销售误导!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有一条“两年不可抗辩条款”,《保险法》第16条如下:投保人有义务如实告知健康情况,否则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但合同成立2年后,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如果出险,应当理赔。仅按字面意思理解,貌似保险公司在两年后无权解除合同。但是“两年不可抗辩条款”成立前提是:最大诚信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超过两年仍然被拒赔的案例并不少见。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王某在2009年投保了重疾险,2013年申请“终末期肾病”理赔。但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发现王某在投保前就已经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于是发出了拒赔通知…
这种就是典型的未如实告知,虽然已经熬过了四年,但法院还是支持拒赔。当然,也有很多投保人熬过了两年,保险公司只能赔的案例。但是你想和保险公司对薄公堂,赌一把吗?
误区3:担心拒赔,全部告知
有人天生大大咧咧,有人则会缺乏安全感。有些朋友为了避免以后扯皮,力求把过去几十年的病史全部告知保险公司。例如几年前的感冒发烧、身体擦伤等,甚至把一些没有确诊,仅仅是自己猜想的“疾病”都悉数告知…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核保员的工作量,有时候还会影响到自己正常投保。比如说,你最近睡眠不足,经常觉得头痛;一查百度,是癌症起步。于是乎,你就将所有猜测都告诉核保员;即使没有诊断报告,但是人家出于谨慎,也可能延后承保的。
二、如何正确进行健康告知?
招式1:有问就答,不问不答
我国大陆实行“有限告知”,即问什么答什么,没问到的可以不用告知。这点在《保险法》第十六条也有规定: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公司询问被保险人的相关情况,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简单来讲,就是人家保险公司问一句,我们就答一句,不问就不答。比方说,某款保险的健康告知问到:被保人是否有肝硬化?那么根据这条问询,就算我是是乙肝病毒携带,还是大小三阳;只要不是肝硬化,都只是答:没有!
2、注意问询的时间范围
大多数保险的健康告知问及的病史,都是有具体时间范围的。比方说,某款产品:被保险人过去1年内是否存在健康检查异常,或长期服药超过1个月?如果你恰好在这段时间内有相关病史,那么肯定要需要告知的。但如果你是1年前的检查异常,或者服药仅半个月,那也不用管他了。也有一些问题的时间跨度会更长一些,比如说:被保人是否曾经住院接受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是去年住院,还是30年前住院,都应该如实告知。
3、提前准备病历
健康告知涉及大量医学名词,我们普通人毕竟不是医生,很难记清楚自己所有病史。所以在填写健康告知前,最好把自己的病历和检查报告准备好,以便自己核对。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根据我们的病历记录,去判断有没有如实告知。只有健康告知没问题,理赔才能顺顺利利。因此,我们平时就要保存好病历,同时注意病历信息的准确性。
三、健康告知的常见问题
1、投保后才发现未如实告知,怎么办?
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别担心。按正规的流程,我们联系代理人就进行“补充告知”即可。如果未告知的是普通感冒发烧,补充告知是不会影响承保的。但如果是结节、高血压等疾病,补充告知后,有可能会被除外、加费,甚至解除合同。但也没办法,如实告知才是顺利理赔的前提,免得日后纠纷不断。
2、投保前,要先去体检吗?
为了避免日后的理赔纠纷,很多人想在买保险前体检,以证清白。嗯,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做法,但大师兄我却不支持。我们只要根据已知情况进行健康告知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通过体检证明自己身体健康。每个人身体都难免有点小毛病,体检出来反而是增加投保难度,节外生枝。
3、不符合健康告知,怎么办?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只要去体检,多多少少都会查出一些健康异常。虽然医生说问题不大,但可能无法直接通过健康告知。如果你在网上买保险,很多产品会有智能核保功能。可以点进去进一步回答几道问题,马上就知道能不能投保。不过智能核保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暂时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核保,一些比较复杂的疾病,还得需要核保员来审核。
发布于2021-7-25 21:00 合肥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