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力推马铃薯主粮化 支撑玉米“去库存”
发布时间:2016-2-25 09:11阅读:387
2月23日,农业部向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4个省市区农业部门下发《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根据这份文件,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这较一年前农业部提及的“1.5亿亩”和“主粮消费50%”目标有所下调。
同时,农业部希望此举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为替代“镰刀弯”地区玉米的理想作物之一。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多名专家表示,调整量化目标,预示着高层对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有更理性的评估和理解。从长期看,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但目前需要落地配套政策,理顺从技术、存储、加工到市场的产业链障碍。
马铃薯替代玉米思路
2015年,农业部多次提出,未来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亦提及“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而此次颁布的《意见》,这两个有市场风向标意义的目标有所调整。十年目标被“1亿亩”和“亩产1.3吨左右”的五年目标取代,而2020年马铃薯主食消费占总量比重也由50%下调至30%,并明确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为30%。
“下调主食比重,是高层对马铃薯主粮化和粮食安全有更理性认识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分析,一方面农业部门对未来的粮食消费量存在一定高估;而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目标也考虑到了目前政策落地过程中,技术、居民消费习惯跟不上等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徐振宇分析,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酝酿的前几年,恰逢国际粮价大幅上扬,国内居民有可能面临“买不起粮食”的难题,马铃薯主粮化有现实意义,但目前的情况是国际粮食库存积压,价格暴跌不断。
不过,徐振宇也指出,从长期看,由于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等特点,在国际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时期,可作为后备粮食维系国内粮食供给。
《意见》还提到,马铃薯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当前,我国粮食库存积压,“镰刀弯”地区需要调减玉米1000万亩。
李国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马铃薯替代玉米的思路可作参考,但要看市场和农民的选择。
主粮化两大挑战
徐振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马铃薯主粮化有两个挑战,一是老百姓的胃接不接受,二是农民愿不愿意种。”
要回答“农民愿不愿意种”的问题,牵涉到整个产业链。广东惠东马铃薯产业带头人胡成来表示,马铃薯主粮牵涉到品种研发、存储、流通到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整条产业链仍未完善。例如,目前国内的种薯产能远不能供应1亿亩马铃薯的种植,而马铃薯加工需要的存储仓库也没有建立起来。
广东惠东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种植马铃薯尝到“发家致富”的甜头。但是,2016年年初,广东遭遇罕见寒潮,马铃薯减少严重,价格反降不升,农民种植积极性锐减。
据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朱宏波观察,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以来,广东马铃薯产业并没有做出太明显的反应,适应主粮化的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也没有扩种。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配套政策落地迟缓的担忧。
“马铃薯替代玉米”问题的焦点也在于此。徐振宇表示,除了种植技术的转换问题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玉米改种马铃薯,农民有没有“赚头”。农民担忧的是,等到马铃薯发展起来后,跟玉米一样积压怎么办?
“要理顺整个产业链,就必须要有足够完善的配套政策落地。”胡成来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