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无视”超强厄尔尼诺
发布时间:2015-11-11 15:58阅读:501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已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这一轮席卷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1950年有记录以来最强的。这也意味着,全球时隔17年将再次迎来超级厄尔尼诺现象。但近期农产品期现货价格似乎对此消息无动于衷,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继续徘徊在历史低位。
价格依旧低迷
厄尔尼诺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海水“发烧”了,它会造成某些地域出现过度的湿涝,某些地方出现强度较大的干旱,从而影响到全球农产品的价格。全球共发生两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至1983年及1997年至1998年。
其中,尤其以1997年至1998年的那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最强,影响最大。数据显示,1997年至1998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导致全球大约2.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350亿美元至450亿美元,很多农产品的产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而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暴涨169%。
记者从农业相关研究人士处了解到,通常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价格来说是利多的,但不巧的是这次刚好赶上大宗商品熊市,厄尔尼诺题材能否炒作得起来仍是一个疑问。
截至上周末,美国大豆期货价格指数已经连跌3周,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最低价纪录。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产品库存仍然高企,而且今年总产量仍然偏向丰收。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全球农产品的价格整体上还在一个下行的趋势当中。
有基金投资经理就表示,关于厄尔尼诺题材的报告每年都要收到很多份。但2010年之后的厄尔尼诺现象都比较温和,再加上全球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对厄尔尼诺现象有了一定“免疫力”。尽管数据表明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是百年以来最强的,但它还没有具体影响到全球农产品的供需,因此市场对此反应较平淡。
异常天气初现端倪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之后,厄尔尼诺强度开始迅速攀升。目前,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海水温度超过了16.6摄氏度的极强“临界值”,证实了此次厄尔尼诺现象是极强的。虽然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前期发展很缓慢,但它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10月份非洲多个国家面临旱灾威胁;10月中旬,美国加州干旱造成超过1亿棵树死亡;巴西主要的产糖区遭遇了暴雨袭击,相关信息令市场感到担心;印度和泰国的干旱天气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10月份平均值逼近162点,虽然比去年同期值低16%,但一些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回暖。谷类、肉类、奶制品、植物油、糖的月度价格均有企稳回升的趋势。
另外,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谷类供需情况简介》对其10月份作出的2015年全球谷类产量预测进行了微幅下调。10月份的预测产量约为25.35亿吨,最新预测产量为25.3亿吨,比去年创下纪录的产量低1.1%。
有农产品分析人士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确已经开始初现端倪,但对于2015年全球农产品的影响并不大,且在2014年全球谷物产量创纪录的背景下,2015年依然是一个丰收年,全球谷物库存依然偏高。
从金融环境来看,上周末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升温,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原油价格整体的低迷,农产品整体上的价格仍然是处在下行探底的过程中。
农产品价格面临分化
权威机构预测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2年时间或者更长。随着2015年接近尾声,市场也渐渐将关注点转向了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特别是明年春夏季是否会出现大范围洪涝和干旱的灾害。
因为农产品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需求波动平稳,影响农产品价格最主要的因素不是在需求端,而是在供应端,因此明年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看产量的变化和库存的程度。除此之外,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不利的影响,可能一些农产品的产量还会增加,因此2016年农产品价格有望出现较明显的价格走势分化。
在10月份上涨的农产品价格中,主要以糖、植物油、乳品为代表。从历史数据来看,厄尔尼诺影响最大的就是糖产品和植物油。
植物油特别是棕榈油的产量可能在未来遭受较大影响,历史上也出现过因为厄尔尼诺现象而暴涨的现象。但由于全球大豆产量和库存高企,豆油价格低迷一定程度上会平抑未来异常天气对棕榈油价格的影响。
食用糖目前是农产品中走势相对较好的一个品种,期货价格也明显从底部开始抬升。国际原糖价格从8月底开始反弹,价格已经创下近6个月以来的新高。而且即将进入减产周期,因此未来价格更被市场所看好。
从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看,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未见底,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整体大宗商品价格向下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明年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超强厄尔尼诺的出现却在增加。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