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江:外汇和外贸数据里,能看出这些门道
发布时间:2022-10-13 12:17阅读:257
【文 /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长江】
有财经大V写文章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顺差是多少多少,而外汇储备基本不增加,钱到哪里去了?甚至还怀疑起数据……从出口顺差到外汇储备有N个步骤,涉及多段专业统计,需要进行详细地分析,还需要解读政府外汇管理。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知识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方法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关于对外经济流量的核算表,通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系统记录一段时期内中国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
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关于对外经济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表,记录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状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有两个账户,即经常账户(国际贸易)和资本金融账户,经常账户外是统计国际贸易的账户资金平衡。出口贸易是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中国出口贸易是顺差,而服务贸易是逆差,进出口贸易的总顺差必然减少。
表1可以看出,经常性账户是进出口(货物和服务)、初次收入、二次收入的平衡,如2021年四季度的经常性账户为1184=进出口1676-初次收入555+二次收入62(误差1)。
初次收入分三个部分,即雇员报酬、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雇员报酬是生产和销售进出口货物和服务时,支付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现金形式的工资和薪金、实物形式的工资和薪金、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缴费;投资收益是证券投资、股权收益、贷款利息等收益;其他初次收入包括地租、产品税和补贴、其他生产税和补贴。贷方记录从国外获得的初次收入,借方记录对国外提供的初次收入。
二次收入分个人转移和其他收入,个人转移包括个人从境外汇入境内或,从境内汇往境外。
表2可以看出,资本账户几乎为0(实际是中国向境外投资、外国向境内投资,自成体系), 资本和金融账户等于金融账户,国际收入平衡是经常性账户、金融账户、误差(和遗漏)的平衡,如2021年四季度的经常性账户的1184+金融账户-321=净误差(和遗漏)-863。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净误差和遗漏,这是平衡的重要项。尽管国际收支账户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元数据和编制的不理想,会带来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是国际收支数据的一个常见特点,被称为净误差与遗漏。净误差与遗漏是作为残差项推算的,可按从金融账户推算的净贷款/净借款,减去从经常和资本账户中推算的净贷款/净借款来推算。
金融资产分两种,一是外汇储备资产,其包括:外汇储备、货币黄金、 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其他储备资产。储备资产由货币当局掌握。二是非储备金融资产,其包括,证券(股票、债券)和衍生金融工具,存款和外币、贸易信贷、特别提款权等,这些不由货币当局掌握。
在出口交易中,有一个售汇和结汇问题(人民币外币互换),这会减少或增加中国外汇总金额。2022年1-7月,中国进口货物贸易售汇是进口货物贸易值的61.2%,百分比不到100%;中国出口货物贸易结汇是出口货物贸易的54.8%,百分比不到100%,这反映出几种情况:
一是进口贸易时,进口方不需全额付款(根据合同、约定)。
二是由于中国已不强制结汇(2008年8月始,除规定的领域和某些类型的企业必须结汇,绝大部分特别是民营企业实行意愿结汇),有些企业持有部分外币,特别是外商企业用出口交易的外币直接购买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当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在国内可以满足,则可能结汇。
三是部分企业将出口交易的外币存于海外银行。
四是有的企业将存于海外银行的外币质押贷款或保涵、信用证等金融手段给国内企业人民币融资。
五是外商在中国投资,用外币购买外国设备进口,而建筑和安装等则需换汇用人民币结算。
出口货款存于海外银行,自然谈不上结汇,不纳入国内外汇管理。一般财经工作者很难掌握具体情况,用外币存款的增减推算进出口数据非常不靠谱。为平衡国际收支统计,用“误差和遗漏”或能包括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外汇主要靠外贸顺差,再次是外商投资。外贸顺差只有部分才能转化为金融资产,一部分非储备金融资产,一部分为外汇储备资产(包括外汇储备)。外汇的减少,也可用于参外援助、捐款,缴纳有关国际费用,可用于外商清算等。
二、中国外贸数据的可靠性
中国外贸数据的可靠性是境外媒体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财经人士(机构)、特别是美国政府,常常用中国的出口值与美国的进口值比较。
据中美官方统计,2021年,中国出口美国货物为5761.1亿美元;美国进口中国货物到岸价为2424.16亿美元(海关离岸价为2284.66亿美元,差6.1%)。中国统计比美国多3337亿美元。中国进口美国货物1795.31亿美元,美国出口中国货物为715.36亿美元(离岸价港口船边价),中国统计比美国多1080亿美元。中美分别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的数据相差达2257亿美元。根据中美两国商务部开展的联合研究,美方统计的对华货物贸易数据长期被高估,达21%。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