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美元的意外影响
发布时间:2022-9-26 14:12阅读:173
美元正在经历一轮二三十年一遇的反弹,美联储激进加息推动了美元升值。美元是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使用的主要货币,此次波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自2021年二季度末以来,美元指数从90点位一路狂飙到最近的110点位左右,连续15个月上涨超过20%。
进入9月,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一度触及112关口,创20年新高。历史上美元突破110只有两次,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时期和2000年-2002年。
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判断,美元汇率正在新一轮的升值长周期当中。
对美国来说,美元走强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有助于遏制其国内通胀,但强势美元有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并放大全球央行的通胀难题,带来一系列意外影响。
美联储加息为直接原因
此轮美元指数创新高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周期来遏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加息步伐持续超预期是此轮美元强势的主要原因。去年11月末,鲍威尔首次公开表示放弃‘暂时性通胀’的表述,而市场资金仍沉浸在‘无上限量化宽松’的预期之中;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加息五次,且加息幅度从单次25基点扩大至75基点,而市场资金对今年加息总次数的预期不断被动调整:从两次增加至三次,又从三次增加至五次、六次,当下最新预期是全年加息七次。”ATFX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林铭添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与缪宇的《美元指数创新高:原因及影响》一文提出,美国经济复苏情况更优、市场避险情绪加大以及非美货币疲软也是美元创新高的推动因素。
东吴证券分析师李勇和陈伯铭称,从历史上看,1985年以来,美元指数共历经四次起落完整的周期,美元目前正处于第四波冲击中,且本轮冲击刚刚开始。
两位分析师梳理了四次起落完整的周期:
第一波冲击(1985年-1987年)始于高利率和美国财政赤字使美元指数抬升;
第二波冲击(2000年-2004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美联储加息使美元指数抬升;
第三波冲击(2014年-2018年)美国经济强势复苏,资金回流,美元指数抬升;
第四波冲击(2021年至今)基本面美强欧弱,俄乌冲突背景下的能源危机中断了欧洲追美步伐,美联储加息周期大幅领先欧、日,美元指数第四波冲击来袭。
两位分析师称,通过观察历次美元指数冲击的形状,美元指数走强持续时间大约需要五六年,因而,第四波美元指数冲击才刚刚开始,至2023年上半年开始回调,至2024年年初继续上升。
ATFX将2014年的美元强势阶段和今年的美元强势阶段合二为一,它们同属于2008年3月份之后美元强势周期。“我们认为正处于美元指数的第三个强势周期之中。每一轮美元强势周期都是美国转嫁国内风险的动荡期。2022年美元强势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伴随着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局部性的俄乌冲突,引发全球供应链紧张及运输等问题,并因粮食和能源价格飊升所导致通胀高企”。
在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看来,本轮美元上涨的规模、强度、持续性都不多见。“本轮美元指数始于2021年二季度末,美元指数从90点位一路狂飙到最近110左右,15个月狂飙超过20%,且同期对全世界绝大部分主权货币都实现了超速升值”。
“进入本轮美元周期,全球美元体系经历了深刻调整,华尔街著名机构破产重组、美国金融监管加速构建宏观审慎框架,美元体系内在架构重新铺设,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国家启动了储备货币体系去美元化;包括人民币、欧元在内的其他主权货币开始全面崛起。美元体系周期性波动还孕育了加密货币体系,欧美日韩等国科技巨头开始尝试用技术手段替代部分美元体系,区块链的货币应用逐渐在全球方兴未艾。但由于主权货币具有国家安全职能不可替代,外加加密货币与加密资产很难厘清导致欧美等地监管严重缺位引发各种系统性风险,这场从硅谷赛博朋克电子币开端的加密货币革命美元体系的运动终于还是崩塌了。这些都是本轮美元周期的新现象新问题,其背后有着极为深刻的新国际金融与全球策略理论支撑。”陈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对美国来说,美元走强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可以提高美国人的相对购买力,也有助于遏制国内通胀。
但由于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居于重要地位,美元走强也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首先,全球多家央行正竞相收紧货币政策,试图遏制通货膨胀,但美元上涨加大了这些央行抗击通胀的难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报道称,美元节节攀升令全球经济“危机四伏”,美元飙升有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
其次,从前两轮强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美元走强时期往往是新兴经济体的风险高发期,如1982年-1985年拉美地区爆发债务危机,1994年-2001年间,墨西哥、东南亚、韩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先后爆发金融危机。
世界银行网站在8月发表的一篇博文讨论了强势美元影响新兴市场的三种方式,该文表示,美元一路高歌猛进,将令新兴市场主权债务空间进一步承压、国内经济放缓、贸易出现难题。
第三,对产业链布局产生负面影响。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美元飙涨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各国或各货币实体区域货币政策的调整,乃至应对性变化以维护自身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也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与产业格局、供应链带来重大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战争危机将至。
陈佳也称,单就美元指数加速飙升的效应来说,其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产业链布局有强烈的负面影响。回顾上世纪80年代,美元指数从初期的85点位狂飙到中期的160,超强的美元对全球贸易平衡的破坏性无以复加。最终,在工业国家集体干预汇市的大背景下,美国将强势美元外溢效应的原因强加给新兴产业链国家,尤其是强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美元指数最终在1988年回到了90左右。但代价高昂,日本经济泡沫被强行挤破,从此深陷流动性陷阱,其后三十多年再也没能回到高速增长区间;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产业链也逐渐退出全球霸主宝座,之后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渐次取代。自此,日本经济增长作为美元体系稳定的代价这个教训进入主流国际经济学教材,成为国际金融经典案例。这些年来,每当发展中国家汇率出现波动,有识之士就反复提示国际政界商界要汲取日本教训,审慎应对美元体系的隐形冲击。
第四,或将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林铭添认为,每一轮美元强势周期都是美国转嫁国内风险的动荡期。本轮美元强势阶段同样会造成风险外溢,目前看来,欧洲地区特别是欧元区最有可能成为美国转嫁风险的主要对象。今年6月份,欧元对美元汇率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穿平价线,英镑兑美元也同样下滑,比当时英国准备“脱欧”的时期更低,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继续袭扰欧洲经济,且欧央行和英国央行盲目跟随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话,欧元对美元及英镑对美元汇率或将进一步承压下行。延续下一轮,有可能将会蔓延至新兴市场国家使它们的汇率大幅贬值,出现债务违约问题,这些问题或直卷全球股票市场,使之出现动荡。
目前,美元上涨并未到头。
当地时间9月21日,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支撑美元继续走强。而市场预计联储局将持续大幅加息,美元将继续保持相对强势。
东海期货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美国通胀持续飙升,美联储持续大幅度快速加息;叠加美联储缩表,美联储货币紧缩力度居全球主要央行之首。二是美国宏观基本面相对其他主要经济体要好很多,目前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日本深陷汇率贬值危机、中国因疫情经济增速受到影响,美国则相对要好得多。三是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飙升,且对美德、美日、美中债券收益率利差持续走扩,美元资产吸引力大增,全球资金和资本流入美国。四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口需求放缓,叠加能源出口增加,贸易逆差收窄,通过贸易逆差流入全球的美元流动性也因此大幅减少,造成离岸美元紧张,助推美元大幅上涨。
报告还认为,后期美元指数能否出现拐点或者趋势性回落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衰退或者通胀压力缓解导致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立场,进入降息周期。二是欧央行也进入超级紧缩周期遏制通胀,与美联储分庭抗礼;但是鉴于欧洲能源危机依旧严峻、经济基本面更加薄弱,大幅紧缩的基础相对较弱。三是中国能否摆脱疫情影响重回中高速增长、欧洲能否摆脱能源危机、印度等新势力快速崛起进而削弱美国的整体宏观优势。
林铭添则称,从长周期来看,美国核心CPI回落至3%以内,综合CPI回落至5%以内,美联储将失去继续激进加息的理由,强势美元也将告一段落。不过,金融市场交易预期,美元指数价格走势的转折点要比经济数据的拐点更早来临。当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路径完全可预期之后,美元指数大概率将失去持续上涨的动力。能源、食品、新车/二手车是决定美国CPI走向的核心因素。目前看来,以WTI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持续低于90美元,但天然气价格因为北溪管道问题居高不下;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由于广泛干旱的原因仍处于相对高位;汽车“芯片荒”问题虽有改善但并未完全解决,车企涨价潮仍将延续。据此判断,年底之前较难看到美元指数出现实质性回落。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