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0央行金融稳定报告:七组数据勾勒保险全貌,再点险资四大风险
发布时间:2020-11-12 10:29阅读:243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11月,2020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如期而至。作为金融监管当局撰写刊发的年度《报告》,总结剖析当前金融现状之余,更是针对性的给出了金融监管正解。
保险位添“金融三驾马车”,亦占一定篇幅。诸多笔墨与数据中,今年的《报告》又点出了保险业那些问题?一纸金融稳定报告,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未来保险走向。
1
-Insurance Today-
首先,七组数据勾勒中国保险业运营全景
这一次,《报告》仍然从总资产、投资、市场格局等七个方面给出了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运营全景,我们逐一解析。
①总资产破20万亿,但保险密度和深度仍与世界差距较大
如上表所示,体量方面,2019年保险总资产达20.56万亿,增长12.18%。
其中,人身险、再保险行业总资产分别为16.96万亿、0.43万亿,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值得关注的是,财产险行业总资产持续下滑,在2018年-5.92%增速下,再度下滑2.32个百分点。
另一组关键指标,密度和深度方面:纵然坐拥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之名,但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仅为3046元和4.3%,仍与2018年国际水平682美元和6.09%存在较大差距。
②受益股市,投资收益反弹,但仍低于近10年平均收益率
2019年,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18.53万亿,增长12.91%。
主要受益于全年股票市场回暖等影响,保险业投资收益上升至8824亿,增长28.65%,平均收益率4.94%,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
然而,虽然有所回升,但近两年平均收益率仍低于近10年平均水平5.14%。
③市场集中度稳定,五大公司阵容轮番变脸
2019年,前5大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为53.93%,较上年下降1.91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前五大公司阵容连续变脸,甚至一度打破老三家格局。两大寡头国寿平安稳定的情况下,新华、泰康、安邦、华夏、太平连续冲击前五之位。2018年,监管转向后太保江湖地位稳定,居老三之位。
预计2020年的前五大寿险公司还将变脸。
前五大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73.78%,与上年持平。前五大财险公司相对稳定,仅在2018年大地依靠信用保证保险和车险的发力反超中华联合位居第五。2019后信用保险江河日下,财险五强再度稳定。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中小险企经营情况有所好转:据《报告》披露财产险和人身险亏损数量占比分别为32.94%和31.71%,分别下降8.04和9.41个百分点。
但今年前三季度,情况与去年有所不同:
寿险公司实现净利润2162亿,下滑4.6%,亏损机构较去年减少3家;其中老六家利润减少最为明显,合计减少166.7亿。
财险公司实现净利润402亿,同比下滑16.6%,亏损机构增加5家。“老三家”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00亿。
④寿险大回暖,但难改过山车行情
2019年,人身险保费转型取得了成效,收入增长12.82%,全年退保率4.97%,较上年下降1.86个百分点。
事实上,行业在经历2013-2016年高现价产品遍布,野蛮生长之后,监管陆续对行业实施严监管态势,尤其在2017年,监管祭出一系列“组合拳”整治行业乱象,迫使行业回归保障,万能险业务大幅缩减,也造成了2018年全年保费断崖式下滑。
2019年,基于2018年低迷数据,人身险公司开门红便实现了逆袭,增速实现了从-25%到24.8%,最终保持了全年的正增长。然而2020年初,疫情再次对人身险行业当头一棒,前几月保费一直处于负增长,直至6月,保费才开始逐渐回暖。
⑤车险落幕倒计时,众险企加码非车崛起
2019年,财产险保费收入1.3万亿,同比增长10.72%,增速下滑0.8%。
受汽车销售持续低迷影响,车险业务仅增长4.52%,低于行业增速,保费占比降至62.91%。
今年以来,车险保费仍未改疲态,9月综合费改以来,车险保费进一步下滑。据预测,车险保费收入下滑幅度甚至达到20%以上。
2019年非车险业务增长明显,增速达23.11%,其中健康险增长47.68%,占财产险保费比例增至6.46%,上升1.62%。
今年的非车险业务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9月,健康险保费增速12%;责任险增速17.78%;农险增速21.82%。车险业务低迷下,众多险企从非车业务上寻找增长点,加上民法典等出台,为非车业务提供了很多增长空间。
然而,虽然非车业务增速迅猛,但从去年以来也爆出了不少风险,信保频频踩雷,健康险、农险等也难以走出亏损困境。
⑥三重因素拉动,行业净利润暴增
2019年或许是保险行业历史上最为风光的岁月,至少从利润表现上如此。
先是赚得盆满钵溢的人身险公司2019年税前利润2396.26亿,同比增长41.15%,净利润2429.19亿,大幅增长108.4%。
再看2019年的财产险税前利润增长34.11%至634.58亿,全年实现净利润619.51亿,大幅增长147.24%。
原因皆受益于三重因素:投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承保盈利。
另外,财产险公司的承保盈利亦有不错表现,报告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受严监管影响,综合成本率得到控制。
尤其是今年前四月以来,在综合成本率持续控制加上疫情减少赔付率的双重作用下,车险业务承保利润实现了35倍的暴增。
然而随着市场逐步回暖、综合费改实施,车险承保利润开始以每月20亿的速度下滑,加之信用保证保险的暴雷,前三季度财险行业出现了近30亿的承保亏损。
⑦问题公司浮出水面,最大靴子先后落地
2019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47.7%和236.8%,远高于监管标准。
然而,部分公司存在股东随意干预经营以及不当关联交易等公司治理问题,一些保险公司股权、高管变更频繁,对经营造成很大影响。少数保险公司股权关系复杂,隐藏股东关联关系。公司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监管领导多次于公开场合提及公司治理问题,郭树清强调: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保监也于今年下发了《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再次强调公司治理重要性。
实际上,从安邦系申请解散清算,再到银保监对华夏人寿、天安财寿、易安财险等9家金融机构接管,也是公司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2
-Insurance Today-
其次,再点险资四大难题
保险资金是近年来最受资本市场关注者,而市场引起的无数风雨也都来自于险资。
作为保险行业的两条腿之一,险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保险资金运用或许才是一纸保险牌照最大的价值,自然成为备受监管关注点之一。
这一次的《报告》,再将险资作为重点,列出专题研究剖析,并点出四大问题。事实上,这是近6年来第三次提及保险资金运用问题。
总体上保险资金运用盘子持续增大,2019年险资运用余额已达18.53万亿,近五年年均增长19.71%,快于同期保费增速。
回溯险资扩渠路:长期以来,基于安全性原则,其受到严格限制,投资范围有限,但2012年起,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断拓宽:
2012年
新增信托计划、银行理财、股指期货等
2014年
新增优先股、创业板股票、创业投资基金等
2015年
新增保险私募基金
2016年
新增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和沪港通试点
2017年
新增深港通试点
2018年
新增长租公寓
2019年
新增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
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也明显改善,尤其是非标更是异军突起,进一步奠定了险资的江湖地位。
然而,在当前严峻经济环境下,受市场利率下行、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影响,保险资金配置压力明显增加,问题与挑战并存。
《报告》指出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四大问题及风险:
风险一、利差损风险仍存
随着行业回归保障,人身险负债久期进一步拉长,资产负债久期缺口持续扩大。2019年二季度,人身险公司负债平均久期13.19年,较2018年底延长2.01年,资产久期仅延长0.52年至5.76年,错配缺口为7.43年。
《报告》指出,当前利率下行环境下,“长钱短用”问题造成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增大,对长期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均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在去年的《报告》中就提及保险行业利差损风险重现问题。利差损一直以来都是人身险行业最严峻的风险之一,上世纪90年代销售的大量超过定价利率产品造成了巨额利差损,让行业消化多年,其中不少有效期超过20年以上保单。
再看2013年以后,行业发行了大量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以短期投资收益来看,尚能满足投资回报,但利率持续下行环境下,保险资金似乎难以找到长期稳定的投资标的。
这一点《报告》里也表示,一些保险公司大量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恶性竞争,进一步增加刚性负债成本,形成收益缺口,甚至出现“成本收益倒挂”的现象,加大利差损风险。
风险二、看天吃饭,投资收益受股票市场影响较大
从2015-2019年数据来看,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受股市波动影响较大,2019年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得益于上证指数20个点的增长。
《报告》表示,保险行业投资经验不丰富,专业人才缺乏,导致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波动高度相关,一些在股票市场上投资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似乎又是熟悉的一幕。
风险三、暴雷频发,固收信用风险上升
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一些发行时资质等级较高、信息透明的主体也面临流动性紧张、无法兑付债券本息的困境。银行代销、信托、私募屡屡发生暴雷事件,在此环境下,保险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也随之加大。
此外,保险资管公司的不动产抵押登记权资质不明确,发行的债券投资计划缺乏风险保障与缓释的有效手段,增加了产品面临的信用风险。
风险四、另类投资透明度和流动性低,管理难度大
随着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另类投资的规模和占比也不断提升。而另类投资项目存在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透明度、流动性低等问题,加大了保险公司投资风险。
3
-Insurance Today-
最后,给出未来六大走向
《报告》在指出保险资金运用四大难题的同时,也针对性的从资产匹配、投资能力、科技赋能等角度给出了六大建议方向:
建议一:立足保险业长期发展,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保险公司应牢固树立资产负债匹配理念,严格落实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建立产品开发和投资运作联动的投资决策体系和沟通协调机制,打破投资、产品、精算等部门间的壁垒,防范产品定价风险和利差损风险。
同时,增加非利率敏感型保险产品,降低负债端的刚性成本。
建议二:加强另类投资管理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险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对具有盈利能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支持,也可以优先选择资质较好、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不动产进行投资,还可以在养老健康服务产业、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企业等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领域有所作为。
同时针对保险另类投资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操作复杂、风险隐蔽性强的特点,要注重防范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益输送问题。
建议三:通过科技赋能等多种方式,加强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应加大金融科技创新运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增强风险识别和量化分析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全面开展压力测试,提前制定好极端第二部分 金融业稳健性评估情形下的应对方案,控制投资的波动性。加快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全面提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建议四: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按照“放开前端、管住中后端”的总体思路,强化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的硬约束,强化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的硬要求,推进资产管理公司法人监管、分类监管、产品监管、行为监管,落实资管新规要求。
建议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长期债券供给。
保险资金债券投资规模巨大,高效规范的债券市场可对保险资金运用提供良好支撑。
为解决保险公司“长钱短用”资金错配难题,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增加长期债券供给。
在发展基础产品的同时,有序发展与利率相关的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为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风险管理手段。
建议六:全面深化股票市场改革,促进与保险资金的良性互动。
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系统推进股票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的活力和韧性,提升交易便利性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为股票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
后记
值得关注的还有,金控办法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框架
此次《报告》内容中还有两处重点内容与保险行业联系紧密,一是涉及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二是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整体框架》内容。
《报告》强调,近年来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有利于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少部分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隔离机制缺失,风险不断累积。
对此,央行出台了《金控办法》,旨在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经营行为,《金控办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为:
明确监管范围,实施市场准入管理;
建立监管架构,加强部门间协作;
明确股东资质条件,规范股东行为;
加强资金合规性监管,确保资本充足;
明晰股权结构,优化治理架构;
完善公司治理,规范关联交易;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防火墙”制度;
合理设置过渡期,引导有序调整。
另外,从监管框架中,本次《报告》还纳入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整体框架》,且认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主要源自以下方面:
一是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或多或少都面临流动性风险,其大小取决于保险公司的业务。
二是关联风险。关联风险源于与实体经济或其他金融机构的相互依赖,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因宏观经济波动引起的风险,不能通过多样化分散)和交易对手风险(因交易对手方违约引起的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分散)。
三是替代性风险。部分重要险种由少数保险公司主导,市场进入壁垒高,如果保险公司退出这些险种,可能会导致依靠这些险种开展业务的经济实体成本大幅增加。
此外,保险公司的规模和全球活跃性也起到了放大风险的作用。
《整体框架》对此也分享了对不同规模、复杂程度公司的监管要素以及正在进行的全球监测工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转自和讯网,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