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失业,房子和投资
发布时间:2020-7-28 16:37阅读:428
1.财务自由
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些误解。财务自由≠有钱or暴富。这取决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如果我一个月所有支出2000块,有一套小房子出租一个月收入2500,或者一只股票每年分红3万,那么也就财务自由了。SO,如果有人说自己的梦想是财务自由,送上真心祝福就行了,每个人对生活和物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鉴于很多评论区对财务自由定义有争议,我再强调一下,财务自由指的是,
被动收入>日常开销支出
财务自由不是发财。2000元只是一个举例,不用纠结。有人喜欢每天开法拉利喝茅台,有人觉得骑自行车喝二锅头就很好,只要非劳动获得的收入能覆盖日常开销就是财务自由。生重病属于意外一次性支出,不属于日常开销,生二胎三胎也是自己的选择,可能本来是财务自由的,生了二胎就财务不自由了,因为增加了日常开销。反过来,如果你有2个亿,也可能加400倍杠杆抄底WTI原油,破产了。所以不是有多少钱了就一定财务自由了。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个体之间需求和差异是很大的。
2.关于失业
不知不觉上班第10年了,结婚6年,一个月打工收入到手3万5,有一个4岁的孩子。平时不喜欢跟人交流,上班时也很少说话,基本一个人看书,要不就出差。打工10年,一直有职业倦怠,每天不知道起床要干嘛,10年了还是很迷茫。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经销商,每年倒卖一些食品原料香精,能赚个几万,股票一年还有几万分红。饿是饿不死的。不管赚多少钱,身边总有人比自己赚得多和少,碰到比你赚得少的,不要有什么优越感或瞧不起人家,碰到比自己赚得多的也不应该觉得谦卑。
最近经济不好,有朋友失业了,每天早上穿着西装到公园里坐着,或者去宜家吹空调,去图书馆。不敢告诉家里人。就像拍电影一样。
其实公司裁员很正常,谁也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做一辈子。打工就是交易,你付出劳动和时间,对方付出报酬。it's a deal!资本都是逐利的,老板觉得你没剩余价值了,关系就结束了,他就像卖掉一只股票一样,眼睛也不眨一下。但反过来其实也是一样的。因此也没什么值得同情或弱势一说,因为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必须时刻准备着,迎接变化,拥抱变化,两只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寻找新的奶酪。每个月发工资就坚持买入资产,增加被动收入,这是首要任务,随着年龄增长,必须尽早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房子和股票投资
有人觉得房子是资产,有人觉得是负债。
富爸爸觉得房子每个月从你口袋里把钱拿走了,应该是负债。但在考AFP的时候,在做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每个月还的贷款其实是算作增加你拥有的房产的一部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的比例会变多。所以付出的房贷,其实是看作每个月的储蓄(买入资产)。所以大家都觉得贷款买房天经地义,利用财务杠杆,年轻人尽早拥有属于自己的资产。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转移到股票上,看法就会不一样。人们可以接受30年杠杆买房,但不敢加3个月/3年杠杆买股票。同样的杠杆,在买房的时候就是正义和有上进心,买股票的时候就变成恐惧和恶魔。
自己长期杠杆买股票,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在你眼中,杠杆买入的是博弈的筹码还是要拥有的资产,这个要分清楚。如果是博弈筹码,这件事就不要去做,赢9次输1次可能就全没了。但如果把杠杆买股票看成是实业投资,这个问题马上就变的简单。比如现在我去创业,跟人合伙去开一家实体公司,肯定也要问银行融资借贷,这就是加了杠杆。现在只不过这家实体企业上了市而已。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朋友A要去创业,问银行借贷50万,开一家奶茶店/服装店/便利店/火锅店等,自己经营。
朋友B要去创业,问证券公司借款50万,选择加盟一家上市的实体企业,当一个甩手掌柜,不用自己操心经营,白天还能兼职上班赚点钱。
众所周知创业九死一生,风险巨大。但为什么A能得到大部分人的祝福和鼓励,甚至还有点小羡慕,羡慕他敢于为梦想奋斗,而同样的B却被大家唾弃,说他完蛋了,没出息。
其实在股票市场中,真正赚大钱的人和杠杆爆仓的人,都是少数派。只是巨大的赚钱效应,和爆仓的恐惧效应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老师叫你不要加杠杆,但他自己一直用保险公司的杠杆资金做左侧(虽然成本低)。这就像我在跟我家孩子说,不要玩火,小孩能玩火吗?小孩能从桌子上跳下来吗?其实你知道是没什么问题的。关键是小孩控制不住自己,一不小心容易把房子烧了或者摔个跟斗。在巴老师眼中,大多数人在投资领域就像一个小孩,所以怕你控制不住,干脆就别碰,买指数获得稳定的市场β收益,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