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增长约束,加码财政对冲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2020-5-25 09:31阅读:302
事件: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今年两会时间推迟至5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2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在会议上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19年工作的一系列成绩,并对2020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和任务。
解读:
-
总体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稳”,弱化了经济增长的硬约束,提升了失业率目标,并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财政政策在调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大幅调升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带动下,预计将继续产生显著效果。减税降费政策的施行更加精准,并坚持房地产政策不变。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已经从一季度的底部逐步爬出,未来的方向仍是向上,但是步伐不会太快,弱复苏的局面将贯穿今年剩余时间,主要风险仍来自于海外。
-
在经济增长目标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史以来首次没有设置目标增速,原因如总理所说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为政府松绑,不至于为了经济增长的“虚名”而忽视其他方面。虽然不再强调经济增速,但“六稳”和“六保”仍然在强调,这12项基本底线也是其他政策的制定依据。
-
从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上来看,更加强调稳定就业,同时在对经济形势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经济和就业问题的看待有所转变。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分别为6%和5.5%,较去年目标分别提升0.5%和1%,就业人数目标从1100万人下降至900万人。我们认为,在未来经济维持当前稳定复苏,不再出现新的下行压力情况下,完成上述就业目标问题不大。即当前国内经济的底线——稳定就业能够守住。
-
财政政策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财政赤字从去年2.76万亿元增加1万亿元至3.76万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升至3.6%,另外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将全部转给地方政府,资金直达基层,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也符合“六保”之中的“保基层运转”的要求。而今年1至4月,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下降11.5%和3.2%,地方财政赤字2.97万亿,已比去年同期多2300亿。中央对地方的特别转移支付将发挥重大作用。另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从去年的2.15万亿元提升1.6万亿元至3.75万亿元。综合来看,广义赤字水平将上升多达3.6万亿元。
-
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对M2和社融余额同比增速的表述从“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变为“增速要明显高于去年”。2019年M2和社融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8.7%和10.69%。而截至今年4月,M2和广义社融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1%和12%,较去年明显加速。并且从新增贷款和社融等方面看,今年以来已经出现明显增长,也基本体现了决策层对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这一表述表明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仍是偏宽松。但上半年来不断调降的利率和准备金率已经起到效果之后,宽松的步伐可能将会改变,转向更加偏重结构性定向宽松,这一点仍需注意。
-
减税降费方面,要求“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元”,其中主要是降低社保费用等。减税主要是集中在“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部分行业的增值税直至年底。而备受市场关注的全面降低企业增值税的政策并未提及,这也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弱于预期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在政府收入明显受限,地方收支压力增加的环情况下,全面减税可能将进一步影响政府收入,从而降低行政效率等。因此采用更为精准的调控手段,对受到疫情打击较为严重的餐饮、旅游、交运、文体等行业定向减税将起到更均衡的作用。
-
投资方面,今年并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方案,仅提到增加铁路建设投资资本金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从去年5776亿元小幅增加至6000亿元。虽未如往年一样明确提出各项投资的具体金额,但“两新一重”的目标时首次提到。新基建的投资无疑将成为总体基建投资的重要方面,然而从量上来看,旧基建仍将是拉动投资的主力。乐观情况下基建投资增速或恢复至10%附近。
-
房地产方面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精神,以及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方式。预计将不会出台全国性的放松房地产市场的举措。另外城市改造的重心从此前的“棚改”转向“旧改”,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我们认为,房地产在近期回补拖欠的增量之后,将重新转回平稳之中,下半年对经济的贡献将会逐步缩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