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往事:你应该知道的棉花这些年的大起大落
发布时间:2018-11-28 10:39阅读:220
文 / 圆圆的元师傅 (微信公众号/期7货小师妹)
“看到那边那个电线杆了吗,对,就那根,一直到那里,都是我的仓库。”
老张用他夹着香烟的手,指着远处,给我比划着,嘴角透着得意,但也难掩一丝落寞。
“国家收储那几年,车进车出,库里全是棉花,白花花的,跟银子似的”。
老张五十多岁,早年间走街串巷收棉花发家,后来有了自己的棉麻仓储,赶上国家收储那几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不行了,这几年只出不进,等剩下的这点棉花出掉之后,我就收拾收拾,回家养老咯!”
知道老张的经历后,我对棉花市场的政策演变产生了兴趣,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这些年在期货市场上的经历,记录下这些文字,就当聊聊行业史,毕竟很多东西,新入市场的人,了解的并不多。
这波疯狂的行情之后,伴随棉花的是一波大幅下跌。
而在2011年,国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其初衷是保护棉农利益、保障供给及稳定市场。这一政策持续了3年,2011-2013年,其中,2011 年收储价在1.98 万元/吨,2012-13 年收储价在2.04 万元/吨。
要说收储政策,也非当朝首创,而是自古有之。古代官府因为谷贱伤农,所以在丰收的时候,往往会收粮以备灾荒年月,汉朝的时候就有常平仓制度了。古代常平仓制度也是合着市场节拍做采购,在汉宣帝时,大司农耿寿昌下令边郡尽皆筑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以利民”。
同样棉花也有棉贱伤农的时候,所以国家如果在低价的时候收棉,保护棉农利益,高价的时候出棉,以平稳市场供求,也是合理的。
当棉花市价高于收储价格的时候,问题还暴露不出来,2011年9月开始的第一次不限量收储,就是这种情形。这次收储起初确实起到了托市的作用,并且随着棉花收储的进行,价格反弹,市场价格高于国储收储19800的价格时,市场交储积极性下滑,所以最终交储量基本在325万吨左右,当然当年的收储不仅仅是国内的,而且还从国外买进了100万吨左右的棉花。
但当市场价格低于收储价格的时候,“不限量”带来的后果就远远超出预想。
12年9月开始第二次不限量收储,这次收储就开始出现各种状况了,一方面市场价格已经跌到18500附近,但国储收储价格不降反升,到了20400附近,再傻的人想想都知道交国储合算,于是乎,造成了国内生产的棉花全部进国储的状况,不仅仅如此,各种猫腻也开始出现了,特别是地产棉,什么二级棉交储给的升水太低,但五级棉没法交储,所以混一混,成了三级四级,量大了,交储就合算,另外国产棉里面掺杂一点印度棉,西非棉等,当时印度棉也就是18500附近,一加工包装,直接多了接近两千利润,谁都想去做。
13年的情形和12年差不多,仍旧是用几乎全世界最高的价格,不限量收储。
三年收储政策实施下来,政府终于意识到这样收下去不行了,我们的国储库要爆炸了,中储棉各地找仓库放棉花还是缺仓库,那几年仓库费用蹭蹭往上涨,正是老张的好年景。原本以为利国利民的政策,没想到到头来,对国家、棉企和棉农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棉企层面来说,国家临时收储政策造成内外棉价差较大,当年内外棉价差高达3000元/吨。内棉价格决定成本,外棉走势决定价格,高价差使得多数棉纺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再加上下游需求疲软,人力、燃料等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造成订单流失,国内棉纺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最后是棉农,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并没有将农民和市场区隔开来,棉花从农民手中采购直到棉纺企业手中经历层层中间商,临时收储政策带来的大部分收益被这些中间商所获取,农民获得直接收益并没有显著改善。
而从最近几年的棉花市场政策看,依然是延续近几年的手段,就是抛储和配额的调整。直补政策,在地域性上的差异,也体现了将棉花种植向新疆转移集中的国家意志。
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种植面积继续增加8.7%,其他地区受种植效益低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延续了种植面积减少的趋势,其中黄河流域棉区减少215.1千公顷,下降24.3%,长江流域棉区减少97.1千公顷,下降14.9%。而2018年预估的全国607.5万吨的棉花总产量中,新疆一省就贡献了501万吨,占比82.47%。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期7货小师妹。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