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保险要买得「划算」,并不是单纯找最便宜的产品,而是要花合理的钱、买到「最合适自己状况+能用得上」的保障。
结合在北京常见的情况,用几个真实案例帮你总结关键点:
1. 保费优惠的核心原则:买得早+健康时买
案例:
北京的王先生30岁时身体健康,买50万保额的终身重疾险,每年保费约8000元,缴费期30年;
如果拖到40岁再买,同样保额每年要13000元左右,总保费多花15万以上。
理由:
年龄越小,保费越低;
健康时投保容易通过核保,还能选产品。
一旦查出甲状腺结节、高血压等常见问题,轻则加费承保,重则拒保。
2. 定期保障(如保到70岁)可能比终身更实惠
案例:
北漂的小李预算有限,买50万保额保到70岁的消费型重疾险(不带身故责任),30岁女性每年保费约4000元;如果买终身,每年要8000+元。
省下的钱可用于补充医疗险。
注意:
定期险适合预算紧张或想覆盖家庭责任期(比如房贷、子女教育阶段)的人群,但需评估退休后的疾病风险是否能接受。
3. 「单次赔付」比「多次赔付」性价比更高
案例:
北京某保险公司数据显示,首次重疾理赔后能活到二次重疾的人群不足10%。多次赔付产品贵30%~50%(比如同样保额单次赔每年8000元→多次赔要1.2万),普通人优先保足第一次的保额更重要。
例外:
有家族癌症史、担心重疾复发的,可考虑特定多次赔付(如癌症二次赔),而非全病种多次赔。
4. 缴费期拉到最长≠总支出高,其实更省力
案例:
同样保额,分30年缴费每年8000元,分20年交每年要1.1万。虽然总保费多交约4万,但每年压力小,且如果前10年出险,少交的保费可能是省下的几十万。
技巧:
利用保险的「保费豁免」条款(确诊重疾后后续保费免交),拉长缴费期放大杠杆。
5. 警惕附加险叠加抬高保费
场景:
某产品主险重疾保额50万售价1万,附加医疗险、意外险后每年多花4000元,而这些保障其实用百万医疗险(300元/年)和意外险(200元/年)就能覆盖。
对策:
只买核心重疾保障,其他附加险单独比对后按需购买。
6. 健康告知必须诚实,贪便宜可能倒贴钱
教训:
北京张先生体检有肺结节,为省钱选了不询问此问题的互联网产品,结果肺癌被拒赔。
正确的做法是:
有异常体况时优先人工核保,优先选宽松的产品,不要「赌命」。
7. 优先保额再拉长缴费期
反例:
刘女士为了月供轻松,买只10万保额的重疾险,结果患病时治疗费都不够覆盖。
建议至少覆盖3倍年收入(如年入20万保额60万起),预算不足可以先选定期高保额,后续再加保终身。
关键总结:
早买早优惠+保额优先>保障期限
定期险(保到65/70岁)+纯重疾(不带身故)是预算有限时的最优解
不要为「终身」「多次赔」「返还型」等概念溢价买单,除非你明确需要它
发布于2025-2-15 09:27 北京
![](https://static.cofool.com/licai/Mobile/image/share/add-ask-icon1.png)
![](https://static.cofool.com/licai/Mobile/image/share/add-ask-icon2.pn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