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当然可以学习理财,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没有人天生就会,至于0元是否可以理财,财都没有想如何理这我不太清楚。那么我就来讲一讲如何学习理财。
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自己钻研完成投资的全部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跟踪市场估值变化、分析行情形势等工作,更是难倒了一大批投资者。
不过好在现在我们并不需要自己搞定投资的全部任务,我们可以把投资的工作外包出去,自己专注于本职工作,好好赚钱、享受生活。
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投资外包形式,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基金,主要是主动型基金,即基金经理主动择时选股赚取超额收益。现在各种社群的兴起,也带起了一种相对新颖的投资方式——基金跟投,一些比较有名气的投资大V会在互联网上公开自己的个人投资计划供大家参考跟投。
严格来讲,基金跟投和选择主动基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主动操作赚取超额收益。但是跟投确实给投资带来了不少新的元素。首先,跟投非常透明,管理人的买入、卖出一目了然;其次,跟投的管理人一般都定期发布自己的投资心得,适时点评一些时事热点,这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持有基金,俗称心理。
如何筛选主动基金和跟投策略
鉴于基金跟投和选择主动基金的诸多相似之处,我把两者放在一起介绍。
重点其实是选人
投资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人,投资者迷失于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最终却忘记了投资中最关键的一环其实是管理人。如果没有管理人的存在,那么主动基金和跟投与指数基金也就没有区别了,不如选择费用更加低廉的指数基金。
管理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理性、知行合一,言行前后一致、策略前后一致,不会一天一个逻辑。
其次管理人为人要正直,有过黑历史的要直接排除。投资离钱很近,容不得有一点儿瑕疵。
另外在选择主动基金的时候,我也会排除经历过于复杂的基金经理,比如在某个基金公司待两年又跳槽到另外一家基金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基金经理要专一。同时管理太多基金也是不专一的表现之一。花了好大工夫选出来的基金,刚持有没两年基金经理就跳槽了,还是挺闹心的。
考察长期历史业绩
建议考察基金成立至今完整的净值走势(5年以上,不建议选择不足5年的),并重点检查:
•在穿越牛熊市的过程中,跑赢大盘,实现正收益。
•在下跌行情中表现稳健,下跌幅度远小于大盘。
看业绩的时间尺度非常重要,只看牛市表现的话,很容易选到那些操作风格激进冒险的基金经理,牛市出「股神」。而在熊市时,这种操作风格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导致基金的业绩大幅缩水。相比于寻找牛市上涨多的基金,更值得我们考虑的是熊市下跌少的基金。
巴菲特的财富从来都不是主要来自牛市的高收益,而是源自极少的亏损和回撤。
不要只看历史业绩和数据
历史业绩固然重要,但是也有很多使人迷惑的地方。如果过往几年都是牛市,那么历史业绩最高的往往是敢于冒险的一批管理人。而他们的这种投资风格在熊市到来、市场转跌以后会非常吃亏。
基金行业有一个常见规律——难有常胜将军,也被称为冠军魔咒。在《共同基金常识》这本书中有过一项回测,如果「无脑」选择前5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长期持有,收益反而会大幅度跑输大盘。很多时候过往几年排名靠前的基金都有诸多运气因素,而这些因素是难以持续的。
基金的历史业绩,尤其是3年以下的历史业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且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基金管理人的水平,而是运气,如果只看收益的百分比数字,很容易被误导。
考察持有人结构
对于主动基金而言,考察持有人结构同样很有帮助。持有人结构中,下面几类群体最有说服力:
•基金经理本人。
•基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
•机构投资者。
如果基金经理本人也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对于基金而言是绝对的加分项。一方面表明了基金经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把基金经理和投资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降低代理成本。
基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和基金经理的接触最为密切,对于内部信息的把握和对基金经理人品的判断也相对准确。
除了内部人员,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也值得考察。相比于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无疑更加理性、稳健,获得的信息也更加全面。但是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不宜太高,不然机构投资者的举动会对基金管理产生过大的影响,不超过一半最好。
持有人结构可以在基金的年度报告或者一些资讯网站中找到。
不申购新发行基金
原则上只买发行5年以上的基金,不建议买新基金。一方面,新发行基金没有历史业绩和表现来辅助判断;另一方面,基金行业一向有牛市末期拼命发行新基金的传统,而这个时期其实是市场周期中的高危时期。
不能忽视自主学习
我跟投了,还需不需要自己学习?答案是肯定的,学习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人的策略和思路,更好地长期持有。虽然跟投和主动基金在操作上非常简单,只要买入并持有即可,但是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有各种各样让你动摇的因素,比如短期跑输大盘、市场大幅下跌,甚至只是赚得不如朋友买的那只基金多。
我们的行动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如果没有底层认知作为基础,再简单的工作也难以坚持下来。
主动基金、基金跟投这些都只是工具,但是工具不能代替认知和决策。真正决定投资收益的不是投资工具,而是你自己。
在《您厉害,您赚得多》一书中看到一段很有感触的话,大意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整个基金行业中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要超过15%,基金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却是负数。赚钱的不是工具,而是人。一个不懂市场、不懂理财的人,就算拿着上好的工具,很可能依然赚不到钱,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管工具再先进、再好用,一个不懂工具的人无法更好地使用它,这就是需要自主学习的原因。即使拥有一个可以获得长期正收益的投资工具,最终决定收益的还是投资者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涨杀跌、从众投资,很难得到好的收益,反而不如什么也不干时的收益稳健。
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中,心态常常会大起大落,从乐观积极持续看好,到悲观消极,甚至离开市场。心态的变化其实还是源于认知的不足,而工具类产品并不能在本质上提升认知。仅凭这一本书也并不能实质性地提升这种认知,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工具再强大也终究只是工具,更多的是辅助我们投资,它不能越俎代庖,代替我们思考和决策。不管工具多么厉害,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自主学习。
因此,零基础也不要害怕,大胆得学着走就好,祝您投资顺利!
发布于2022-10-21 18:02 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