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英国与欧盟“分手”后积极加码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20-12-28 13:43阅读:421
机会来了?英国与欧盟“分手”后积极加码中国市场
12月24日平安夜当天,英欧之间在历经9个月的谈判后终于达成历史性的英欧贸易协议。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英国与欧盟达成了一份全面的“加拿大式协议”,即零关税、零限额,但需要进行边境检查。
尽管不少英国媒体称,这份协议避免了“无协议脱欧”的惨剧,同时也消除了进出口商的不确定性,受到大多数企业的欢迎。但无可避免的是,英国从2021年1月1日起将脱离欧盟单一市场范围和关税同盟。
这也意味着英欧亲密无间的关系不复往昔,这对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往来是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呢?为此,时代财经记者采访了三位在中、英、欧三地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代表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图片来源:FT NEWS)
“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在扩大”
从英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文件来看,此次英欧贸易谈判的重点除了渔业以外,更多条款侧重于货物方面的自由贸易,也就是进出口商品上面。
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欧盟占英国出口额的43%,达2940亿英镑。英国超过一半的进口商品(价值3740亿英镑)来自27个国家或地区。
而英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条件虽然免除了关税和限额,但来往两地的企业必须填写海关申报单才能进出口货物。
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这种额外的繁文缛节(red tape)可能会扰乱货物的流通,并给追求时效性供应链的企业带来不少麻烦。
英国儒必肯合伙人工业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总负责人王剑波对此深有感触。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私募基金,专门负责制造业方面的并购项目。
对于他的标的客户和属下企业来说,脱欧后制造业在产品流通方面,短期内会因不明朗因素而受到一定挑战。“比如说,一家英国公司把在中国半加工的零部件拿回英国进一步加工成零部件,再出口到欧洲。在这个产品的流转上,因为英欧之间边境需要审核,会拖慢整体的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英欧贸易协定的达成则带来了新的博弈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今后与英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国内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在中端的加工业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规模。因此中国竞争力其实在扩大。”王剑波告诉时代财经。
此外,英国脱欧以后,在建筑师和工程师等专业资格证上不再互认,会造成留在英国的欧洲技术型人才和劳工减少。因此,英国制造业今后有望在中国扩大对中低端产品或半成品的采购。
“倒逼英企平行看待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
在英国宣告脱欧以后,英伦智城计划CEO吴一江也明显感受到英国企业在与中国公司合作的态度上更加开放了。
吴一江所管理的公司在伦敦和上海都有办公地点,主营业务是帮助英国或欧洲的创新科技公司与中国企业联合开发科技解决方案。
据吴一江的经验,以往英国的小型科技公司对中国市场是既期待又顾虑。
期待是因为中国市场人口基数大。“比方说,在一件产品的商业模型计算上,中国和海外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欧洲可能需要与多家公司对接、在数个城市铺设才能回本,但是在中国只需把一个城市中几个关键渠道打通,就可以做到不仅回本还赚钱。”吴一江向时代财经解释道。
而顾虑则在于不了解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英国企业害怕在对接过程中产生知识产品问题、法务问题,再加上之前英国企业觉得欧洲市场已经足够大,而自身规模小、人手不足,因此在英国企业没有发展到一定规模前,他们是没有余力去应对和思考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关系。”吴一江说。
但是当英国宣布脱欧之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脱欧以后,中国市场在某些领域算上政策性补贴后,并不比英欧之间的关税减免力度小。这样一来,欧洲市场就不一定是英国企业最爱的市场了。这也迫使英国公司重新审视其他市场的机会,倒逼英国企业把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平行看待。”吴一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吴一江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作为欧盟旗下欧洲创新科技研究所(EIT)的人工智能专家顾问。他向时代财经透露,由于接到欧盟方面下达的指令,2021年对英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项目上的资金支持将被“砍掉”。
“这样英国的大学就少了一大笔资金的来源,对他们而言会是一个很严峻的事情。”
英国想对华打出的三张牌
由于英国大学的资金支持锐减,从事中、英教育服务行业的上海融鲸教育总监Sandy发现,英国教授在脱欧之后更愿意来中国的大学授课以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事实上,这个转变与英欧之间的政策变化息息相关。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文件显示,在两地人员流通上,180天内在对方区域停留90天以上就需另行办理签证。同时,在诸如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之类的社会福利保障上,在英的欧盟员工的权益被削减。
这就导致欧洲的教师比较难留在英国高校教书。“因为除了签证问题,双方高校还需为非本地籍教师提供一笔不小的赞助费用。”Sandy说。
如此一来,英欧高校间的交流较以往有了一定的隔阂,与此同时,Sandy发现自己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外籍教授开始学习中文。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展中英之间的商务合作。一些与Sandy相熟的英国官员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还经常满中国飞,以便与各行各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Sandy在与工作中接触的英国客户聊天时发现,环保、科技和文化是英国企业想对华打出的三张牌。“目前英国客户最关心的是低碳经济这一块,例如新能源汽车、环保节能方面的合作;其次就是把一些独有的科技技术推广到中国落地。”
除此之外,英国还在文化事业上发力,例如游学活动、文艺演出、文创产业等。“例如,大英博物馆还有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淘宝店,以此打通渠道,在中国销售自己开发的文创产品。”
“英国人脑子还是相对比较活络,在脱欧以后,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望变得更密集。”Sandy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