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借壳”控制权稳定术:一致行动人、表决权与配套融资的玄机
发布时间:2017-10-27 10:17阅读:319
并购业务观察
早在2016年9月证监会“史上最严借壳新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监管层对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逐步升级,量化指标从原有的资产总额单项指标调整为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股本五个指标,只要其中任一达到100%,即触“借壳上市”红线。这让投机“炒壳”无处遁形。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类借壳”的玩法随之演化出不同的版本。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总结了新规实施以来类借壳的诸多案例,从控制权,现金收购等角度入手,总结多起“类借壳”案例运作的经验,试图寻找创新与监管的平衡点。
上市公司控制权是否有发生变更的可能性,向来是“类借壳”案例中敏感的核心话题。
早在2016年9月监管层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企图“规避借壳上市”的行为设置了多重障碍。
据了解,构成借壳上市的两个前置条件分别为控制权变更、五大财务指标。由于“类借壳”案例多呈现出“蛇吞象”特征,标的体量巨大,往往突破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股本任一指标的100%。因此“如何维护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成为各家方案的关键与看点。21世纪资本研究员梳理去年重组新规以来的多个案例,尝试提炼出常见的方法。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