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恢复上市20周年护航国家粮食安全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9-23 12:55阅读:57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费天元)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恢复上市,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20年间,大商所始终秉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不断完善合约规则、做好品种维护优化,推动玉米期货平稳运行、功能有效发挥,助力我国玉米产业妥善应对市场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临储政策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现市场相伴前行
玉米期货恢复上市以来的20年,是我国玉米产业向阳生长的20年。20年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从2545万公顷增长至4421万公顷,产量从13029万吨增长至28884万吨,分别提升74%和122%。在这一过程中,玉米的定位逐渐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口粮向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转变,需求和用途持续扩大,我国也从玉米的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与产业发展相伴的,大商所玉米期货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壮大,年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从上市初期的8.57万手和11.12万手,增长到2024年上半年的58.34万手和138.8万手,分别增长5.81倍、11.48倍。从运行质量看,2023年玉米期现相关性达到0.99,套保效率达到0.94,为企业发现合理价格和有效管理风险提供了趁手的工具。
从市场结构来看,产业客户逐渐成为玉米期货市场的主导力量。2024年上半年,产业客户持仓占比达到47%。目前,100%的玉米大型贸易企业、85%的全国前20强饲料养殖企业、70%的全国前20强深加工企业已经在运用玉米期货,围绕玉米期货形成的避险链条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较为充分的品种系列之一。
中粮贸易玉米中心总经理柴小峰告诉记者,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可以利用玉米期货开展基差贸易,减少买卖双方的博弈,共同面对市场波动。企业自身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进行套期保值、管控价格风险。据悉,近两年中粮祈德丰商贸就曾成功运用玉米期货服务某省储备玉米轮换业务的开展,保障了轮储工作的安全顺畅运行。
四次优化交割质量标准
交割质量标准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期货的功能发挥和市场参与程度。20年来,大商所始终密切跟踪玉米现货市场,先后对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进行了四次优化调整,为各类产业主体更好运用期货工具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为了适应现货贸易实际情况,大商所在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中增加了水分替代品,并调减了容重和生霉粒替代品的贴水,从而扩大可供交割量。2009年,在国标修改了容重指标检验方法后,大商所根据新旧检测方法容重结果的换算关系,调整了玉米期货的容重标准,使其与国标相衔接。业内表示,最初的这两次调整保证了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与现货习惯以及国标的一致性,有助于期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记者了解到,容重是衡量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代表着单位玉米蕴含的能量。如果将时间拉长至20年的跨度,会发现现货市场中玉米品质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现货贸易中各类市场主体对容重标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大商所先后于2014年和2023年两次调整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核心都是提升容重指标,例如标准品的容重先是由不低于650g/L调整为不低于675g/L,后又进一步调整为不低于685g/L。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容重标准的提升,意味着更多高容重玉米具有了交割价值,这更加适配饲料企业生产需要,将进一步吸引饲料企业参与玉米期货市场。同时,调整后继续保留容重替代品,这样能够保证特殊年份依然有足够的玉米用于交割,维持玉米期货的平稳运行。
以集团交割为抓手服务国家战略
集团交割,是指以大型集团为抓手设立集团库,以集团信用作背书设集团库分库,分库办理交割业务产生的风险由集团库承担的模式。
在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前夕,大商所就谋篇布局,于2016年将玉米交割区域由辽宁扩展至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于2017年正式推出集团交割业务并开始征集、设立集团库及分库。在临储政策改革初期的价格下行阶段,集团交割的实施,便利了企业在东北接力国储进行玉米收购和贸易的过程中套保和交割,同时有效助力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数据显示,2017年初,随着国家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玉米期货一度成为全国持仓量最大和大商所参与客户最多的品种。在前期已建立的规则体系基础上,大商所及时应对,分三批新设交割库,总库容由660万吨增至1528万吨,增加132%,最低保证库容由50万吨增至120万吨,增加140%。交割库容的大幅增加,保证了C1705、C1905等大交割量合约的平稳运行和顺利交割,保障了临储玉米顺利出库、农民顺畅销售,及时应对了临储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
在象屿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集团交割确实起到了方便产区就近交割、降低交割成本、提高交割效率的预期作用。不仅为企业运用玉米期货管理价格风险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稳定产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创“保险+期货”为农户保驾护航
玉米一端连着大市场,一端连着小农户,如何真正让玉米期货服务好广大种植主体,是大商所一直研究的问题。
2015年8月,在大商所推动下,人保财险与新湖期货达成业务合作协议,为辽宁义县两家合作社的1000吨玉米提供了价格保险。人保财险通过向新湖期货购买场外期权转移承保玉米的价格下跌风险,新湖期货则通过期货市场实现风险的再转移。就这样,我国首单“保险+期货”在玉米品种上诞生了,期货业与保险业合作精准服务“三农”的新篇章就此翻开。
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回忆道:“我们之前有尝试直接运用场外衍生品和订单农业,帮助种植户解决卖粮难、卖价低的问题,但农户对期货市场认知度有限,期货公司网点也有限,想要规模化推广非常困难。而‘保险+期货’既解决了农户无法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难题,又化解了保险公司过去因为没有风险对冲手段而无法推出价格保险产品的困境,初步证明了该模式在保障农业经营主体收入上的作用。”
以义县为起点,玉米“保险+期货”逐渐走向全国。据统计,2015年以来,大商所共计支持开展了195个玉米“保险+期货”项目,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等18个省区,涉及现货量1125万吨,惠及农户11.4万人,实现理赔5.98亿元,以中国特色的期货“支农支小”践行普惠金融,为强农惠农富农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坚持“一品一策”做好玉米品种维护工作,密切跟踪玉米现货市场变化,适时优化合约规则制度,完善交割库结构和布局,同时继续以“农保计划”“企风企划”等品牌为抓手,不断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培育和服务水平,为服务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期货力量。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