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央行连续11个月超额续做MLF稳利率
发布时间:2023-10-17 08:28阅读:242
华夏时报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10月MLF净投放量显著上升。
10月16日,在最新一期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央行表示将开展10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78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80%和2.50%,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因10月MLF到期量为5000亿元,当月操作规模达到7890亿元,即续作加量2890亿元,加量幅度在上月191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月度净投放规模创2021年以来(33个月以来)的新高,已是连续11月加量续作MLF。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MLF加量续作有其必要性,有助于平滑各因素对流动性的冲击,平稳市场波动,并缓解银行机构的谨慎预期,继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净投放2890亿元
9月降准落地,10月MLF操作量再度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9月以来市场利率大幅上行,其中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已升至MLF操作利率附近(9月均值为2.43%),进入10月以来均值水平进一步升至2.46%,DR007更是持续运行在短期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1.8%)上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尽管9月降准落地,释放长期资金5000多亿元,但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水位仍在持续下降,MLF操作需求相应上升。
“与此同时,MLF加量续作将为特殊再融资债券顺利发行营造有利的市场条件,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王青表示。
7月的政治局会议曾提出加快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今年新增专项债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
随后在9月专项债发行进入冲刺阶段,当月新增专项债发行3569亿元,大幅高于上年同期,全年新增额度基本发行完毕;国债供给亦放量提速,净融资8359亿元,较上月增加3172亿元,并有1154亿元的5年期计划外国债增发。
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共同拉动下,9月政府债券净融资9949亿元,同比明显多增4416亿元,对流动性形成挤压。
“主要是为了偿还、置换地方政府各类隐性债务。这意味着10月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将在9月高增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也是本月MLF大规模加量续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王青进一步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则认为,缴税大月叠加月末因素,机构融出将相对谨慎。“因中秋国庆长假,10月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申报截止日顺延至23日,一般申报截止日后两个工作日为缴税走款高峰期(24日——25日),叠加月末临近,将使得机构融出心态比较谨慎,资金面暂难回宽松格局,需要MLF加量续作予以支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MLF释放长期资金另一考量在于10月资金面干扰因素相对多一些(包含交税大月、缴准、特殊再融资债券等因素),央行通过MLF、逆回购等多种工具灵活操作,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整体较快上行,9月底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一度达到2.51%,超出MLF利率水平。10月,同业存单利率在短暂下行后,近日又持续回升。
截至10月13日,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上行至2.49%,国有行和股份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升至2.50%和2.51%。
“同业存单利率抬升与MLF的利差不断收窄,也使得银行机构对于MLF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在当前环境下,10月央行加量续作MLF也是市场供需平衡的结果。”温彬表示。
降息也在政策工具箱内
谈及10月MLF利率,王青认为,考虑到6月和8月MLF操作利率连续下调,当前正处于政策观察期,因此10月MLF操作利率不动符合市场预期。
“央行保持利率稳定,主要是此前央行政策靠前发力,效果有所显现。同时8月和9月金融数据整体理想,实体融资需求有所恢复,货币环境适度宽松,央行总量政策短期进入观察期。”周茂华如是说。
至于未来是否会继续降息,王青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年底前宏观经济及楼市走向,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物价都会持续处于偏低水平,这也为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LPR是在MLF操作基础上形成,10月MLF利率不变,当月新一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料将维持不变。
“预计本月LPR保持稳定,主要是数据显示实体融资呈现回暖态势,居民消费信心和楼市呈现复苏迹象。政策传导起效需要一定时间,银行本身面临的净息差压力仍较大,加上本月政策利率稳定,没有再度下调LPR报价的动力和空间。”周茂华表示。
此外, 央行在14日举行的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既要保持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又要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必须提高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
温彬认为,为使利率政策在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后续对于协议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也可以研究进一步强化自律规范,负债端成本管控预计仍将持续。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