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破解几道题
发布时间:2023-7-28 15:37阅读:289
7月中旬以来,我国陆续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数据公布后,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针对当前形势,这场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的高级别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同时,会议也指出了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针对上述困难挑战,会议从宏观政策调控、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活跃资本市场等方面作出部署。其中,一些表述系首次提出,引发强烈关注。
关注1:国内需求不足
需考虑刺激消费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当前,国内需求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加之前期经济结构积累的问题和疫情冲击后的疤痕效应持续作用,导致内需不足困扰宏观经济运行。
内需不足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是,二季度以来,内生动能有所减弱,且从两年、三年和四年的平均增速来看,消费较疫情前的常态增长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下半年如何拉动消费增长?会议聚焦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领域,具体点出汽车、家居、文旅等消费内容,都是在国内消费中占比较高或者今年以来增势迅猛的部分。
从手段来看,会议提到,“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我国对消费最为敏感的参数是就业,因此考虑通过保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持续维护消费的提升。
他同时指出,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消费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汽车消费为例,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战略上非常成功,但是如果“价格战”导致很多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出现急剧亏损,那么下一步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挑战。
投资方面,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但增速连续放缓,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三成。解释原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主要是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针对下半年的促投资手段,会议一方面指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连平认为,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将边际提速,在三季度基本发完。同时,可能叠加出台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专项债在四季度形成实物工作量,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此外,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已于近日出台。
关注2: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分类调整预期,扭转企业盈利局面
会议指出,当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小型企业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6.4%,比5月下降1.5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89.2亿元,下降13.5%。
连平表示,疫情三年,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民营企业有现金流断裂风险,企业家对未来信心普遍不足,导致民间投资增速快速下滑。
当前,促进民营经济恢复发展,关键在于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政策方面,7月19日,《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也被称为“民营经济31条”。《意见》首次赋予民营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的重要定位。
体制机制方面,中央近来反复强调,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国家发改委分别于本月3日、10日、17日接连召开三场民营企业座谈会,均由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10余家企业参与座谈,兼顾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东、中、西部不同地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公开表示,“这种制度的建设,就是要建立从问题反映到落实解决的闭环机制,切实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此次政治局会议上,民营经济再被提及。会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同时强调“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
刘元春认为,对于不同市场主体要分类调整预期,对中小企业的预期和信心的调整不仅要建立在产权保护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上,同时盈利局面的扭转是更为关键的手段,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持续低迷,强化对小微企业在进一步分类基础上的救助和刺激。他同时指出,中小企业家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躺平”。
关注3: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房地产需求端加大支持,一揽子方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在“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上,会议提到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三个领域。
对当前的三点风险,连平表示,房地产销售不畅导致房地产企业债务压力增大,财政收入下降加大了地方债务偿还风险,房地产相关资产价格下跌使得金融机构面临坏账上升风险。
他认为,本次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领域支持政策的措辞进一步加强,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这是中央基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发生的变化提出的最新要求。
据他观察,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分化特征明显,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投资等重要指标运行相对平稳,占比较高;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
对这样的分化特征,政策要加以区分。连平表示,对国内大部分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地区,要加快需求释放、有效匹配住房供给。针对少部分城市存在供不应求的特点,可因城施策作不同的政策选择。
总体上,下半年房地产政策在需求端有望加大支持力度,部分符合条件的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可能会取消或适度取消限购政策。记者注意到,已经有多个城市调整了部分片区的限购、限贷、限售政策,激活购房需求。
同时,会议提出“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记者注意到,7月21日,《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连平表示,城中村改造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房企,偿债压力不容忽视。”连平预计,下半年政策可能加大住房金融供给侧支持力度,有效化解房企金融风险。
针对地方债务风险,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近日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一大问题。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37.56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42.16万亿元)之内。财政部去年曾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隐性债务已经化解三分之一以上,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总体可控。
不过,近年由于应对经济下行,地方举债规模明显扩大,加之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部分地方偿债压力加大。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公开表示化解债务艰难,仅依靠自身无法有效解决。
中央此次提出,将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目前具体措施尚未公布。此前财政部指导地方的六种债务化解方式,包括直接用财政资金偿债;出让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偿还;利用项目结转资金、经营收入;通过债务置换或展期等。
关注4: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稳住外资外贸,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全球PMI、全球经济增速、全球贸易增速均出现下滑,同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投资收缩。
这些都对国内经济产生明显影响。连平表示,发达经济体核心通胀居高难下,导致全球高利率将维持不短的一段时间,使得内外利差倒挂,资本流出压力加剧,欧美等经济体需求减弱抑制我国出口,全球产业链调整冲击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小幅下降2.7%。
此种局面下,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加国际航班,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对下半年的稳外资外贸,连平给出四点建议。包括在出口退税、信保信贷、外汇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稳定与美欧日韩的经贸合作,开拓拉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同时发挥“一带一路”、RCEP等的作用;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等;在自贸区、自贸港等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先行先试。
同时,会议提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呈现阶段性的贬值压力,整体走势前强后弱。一季度,在经济乐观预期支撑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约1.3%。经历4月震荡波动后,5月以来人民币转而贬值,跌幅约4.5%。
连平表示,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反弹是人民币贬值的直接原因,阶段性购汇需求升高、中美利差倒挂加剧、跨境资金流出、国内经济运行弱于预期等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减弱。
不过,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央行已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
连平建议,下半年,可以适时引入汇率管理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启动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发行离岸央票、调节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同时,系统性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应对,加强监测预警和工具设计。此外,构建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管理的政策框架,未来,离岸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可能加大。
关注5:疫情冲击带来的疤痕效应越来越小
经济修复向下一个阶段迈进
连平认为,此次会议指明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内外部冲击共振叠加疫情疤痕效应所致。经济总量的修复和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随着疫情冲击越走越远,其疤痕效应会越来越小。
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在疫情结束之后重启效应明显,社会修复完满,经济修复快速开启。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说明中国疫情修复进程刚刚完成第一阶段,即社会修复和交往修复。利润修复和资产负债表修复的第二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始,有交易、没利润,有修复和补偿、没有内生扩张等现象较为正常。
经济修复要向第二阶段迈进,必须实施更大规模内需扩张,财政政策全面回归积极的定位,货币政策降低传递机制的扭曲,消费政策要寻找到短期扩张和启动的有效载体,房地产政策要在防止债务重组风险的前提下理顺各种工具的冲突。
刘元春表示,目前的复苏是在三年疫情之后的复苏,与传统的周期性复苏不同。三年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所产生的疤痕效应对资产负债表、对主体的心理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同时,这一轮复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一轮、最为深层的一次房地产调整的复苏。长周期经营模式叠加政策因素所带来的房地产调整,比传统周期要更长、更深、路径更复杂。此外,这还是在全球外部环境超级复杂化的背景下展开的一轮复苏。
他认为,这轮复苏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实现弯道超车时所带来的产物,同时也是实现全面超越必须要经历的一道坎。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给内部复苏带来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危机,而是危中有机。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教科书的思维定式去认识这一轮复苏的进程,而要认识到新的机制、新的现象和新的治理模式与应对方法。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