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供需格局面临新一轮重构
发布时间:2023-6-1 07:01阅读:219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截至5月31日傍晚,WTI原油期货跌幅扩大至3%,报价67.33美元/桶。近期国际油价呈显著下行态势。日前世界银行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指出,自今年1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已下跌14%,较2022年6月份的历史高位下降了32%;预计到今年年底,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下降21%,为疫情以来的最大跌幅;在2024年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稳定。从具体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看,预计今年能源价格将下降26%。其中,欧美天然气与煤炭价格分别将下跌约50%和42%,以美元计价的布伦特原油较上年的平均价格下降16%;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将下降10%,2024年下降3%。
这一轮以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全球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里,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后,全球大宗商品供需格局重构与改善的正常反应。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上涨,根本原因在于持续的供给侧冲击所造成的能源短缺,而疫情的反复性使得产能缺口始终无法全面恢复;2022年,俄乌冲突造成了地缘政治风险急剧扩大,全球能源市场的供给受到破坏,西方大国间的能源制裁持续推高了原油价格,同时也影响到其他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全球能源市场以及其他非能源大宗商品的新需求格局正在重构,新的市场预期正在形成,目前市场预期已经变为周期性的需求下降,这也成为了当下影响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最主要的因素。这种趋势下,目前影响以能源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需求减弱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最直接体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加重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的“担忧”,这种“担忧”继续降低了市场的需求,能源需求首当其冲,能源价格会随之走弱。具体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下行趋势显著,欧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正持续收缩,能源需求持续承压,正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溢出影响。
第二,地缘政治风险因素在逐步降低。目前,俄乌冲突对全球大宗商品供需的结构性影响逐步消减,新的区域性能源供给结构正在满足新的需求结构。
第三,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效果正逐步在全球释放。目前的全球性能源价格下跌,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抑制。这种施策效果,一方面体现在美国国内的能源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美联储加息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外溢影响,其他欧美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在被迫跟进,这种情况下,对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与全球性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就相伴而生了。
基于上述对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原因分析,可以对下一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进行研判,判断大宗商品的价格是继续走低还是开始上扬,并分析不同影响。
首先,全球经济的整体走势以及相应的市场预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或走高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未来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好于预期,不排除市场需求预期升温的可能性,从而中断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态势。目前,欧美发达国经济体的2023年一季度经济指标普遍好于预期。
其次,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在逐步降低,但不排除新的风险因素的发生。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分化态势,世界各国依然面对着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尤其是部分热点区域的风险因素依旧,如果发生突发性事件,会形成新的地缘性能源与粮食供需格局,影响到能源价格的波动。
再者,美联储和其他欧美经济体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退出还是保持,或者持续多长时间都会对目前的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扰动。一方面,直接体现在各国的物价指数,各国所容忍的物价指数,是判断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直接依据,另一方面,体现在货币政策对其他事件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硅谷银行因为美联储过度加息等原因而破产,如果任由此类金融机构破产事件的发生,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让当前处于下行风险中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会持续加大以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幅度与期限。
另外,大宗商品的供需也会基于价格的波动有所反应,进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或者国际社会的稳定。一是体现在主要能源国家的供给,以石油天然气为例,俄罗斯和欧佩克的石油供应如果对过低的石油天然气价格做出反应,削减产量,能源供给可能会低于预期。二是叠加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加剧大宗商品供应国的外债危机。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对大宗商品出口收入的依赖性较强,石油天然气等价格的持续下跌,会加剧本国的外债兑付风险,如果风险蔓延,在加剧世界经济与政治动荡的同时,也会对目前的美元结算体系形成冲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