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关键在玉米和大豆
发布时间:2023-5-24 20:31阅读:204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产能提升从何而来?千亿斤目标怎样实现?近日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报告2023》指出,玉米和大豆可能是关键。
上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玉米是主要品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早在2009年,我国就开始实施了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从2009年至2020年,计划实施的12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08万亿斤提升到1.34万亿斤,提升24.1%,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04公斤提升到474公斤。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提升行动中,主要增产区在东北和黄淮海区,主要品种是玉米。
报告认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要依靠玉米和大豆,关键是科技和政策。“考虑到当前中国人口基本达峰,口粮消费持续下降,未来粮食需求增长主要源自玉米和大豆等饲料粮的增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说。
粮食产能提升关键是要健全政策体系,稳住面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报告认为,可通过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等措施,提高玉米和大豆单产,通过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盐碱荒地开发利用等措施扩大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多途径综合发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中国玉米和大豆自给率。
报告还对未来的粮食产能提升做了模拟。模拟发现,若2035年实现大豆增产430亿斤、玉米增产570亿斤,玉米进口量将降至486万吨,大豆进口量降至8740万吨,粮食自给率将从2022年的82.7%增至85.9%,谷物自给率将由94.5%提高至97.6%,玉米和大豆自给率将分别增至97.6%和32.3%。“如果这个实现,我国玉米基本实现自给,大豆自给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梅旭荣说。
粮食全产业链减损,可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
在增产的同时,报告认为,减损也是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报告测算显示,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损失率是20.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其中,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较高。“按照20.7%计算,三大主粮全年的损失将近2700亿斤。而如果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三大主粮的损失,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的能力,如三大主粮损失率降低30%,就可以多出800亿斤粮食,如果损失率降低40%,就可以多出1100亿斤左右的粮食,如果损失率降低50%,就可以多出1500亿斤左右的粮食。”
如何降低粮食损失?报告指出,需要在收获、收藏、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在收获环节,需要通过低损良种、高质量农机、熟练农机手和适时收获等措施降低损失。在收藏环节,通过及时干燥、先进储藏器具、科学储粮方法、降低储藏粮成本等降低损失。在加工环节,主要是推动全谷物加工和适度加工,减少过度加工。在消费环节,需要不断培养消费者减损观念,实现餐饮环节减损奖惩措施。”梅旭荣说。
报告模拟结果表明,到2035年,若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使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3个百分点,收获环节就可减损159亿斤、储藏环节可减损446亿斤、加工环节可减损260亿斤、消费环节可减损213亿斤,共实现粮食减损1078亿斤。届时,即使粮食产量不增长,也可实现口粮完全自给,玉米自给率提高至96.8%,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千亿斤增产行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