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落地,生猪的春天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3-2-21 20:13阅读:435
2月6日,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4.96: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消息一出,生猪期货直线拉升。当时的主力2303合约,收盘涨近3%,成为当日涨幅最大的品种。
也是从这天起,生猪期货开始止跌反弹。两周内,累计上涨10.36%。
2月17日收盘后,发改委再传来消息,拟于近日开启第一批收储,数量2万吨。2月20日,也就是本周一,四川响应号召表示第一批拟收储近7000吨。
至此,收储的靴子算是落了地。但是,盘面来看,当日靴子落地后,生猪期货却是先跌为敬。
那收储到底如何影响猪价呢?
俗话说,以史为鉴。我们不妨来看看以往的收储情况。
2022年年初,猪价也是跌跌不休,猪粮比价不断下跌。到了2月23日当周,猪粮比价跌破5:1,触发了过度下跌一级预警。于是,3月份收储启动并持续至6月份。期间,共收储了13批,分16次进行。计划收储51.8万吨,实际成交101360吨。
整理自网络
收储启动后,猪价并没有明显上涨,而是弱势整理磨了下底。磨完之后,才开始震荡上行。长期来看,收储期间,猪价整体还是上涨的。
2021年6月份,猪粮比价跌到5:1以下,之后在7月进行了收储。当时只进行了3次,共计划收储53000吨,实际成交42500吨。
而这次收储后,猪价却延续下跌走势。
从这两次收储时的猪价变化可知,收储后,猪价不一定会上涨。
那如何看待收储对猪价的影响呢?
首先,从2021和2022两次收储来看,收储规模和持续时间不同,对猪价的影响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2022年收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猪价最终上涨。2021年收储持续时间短、规模小,猪价延续下跌。
为什么2021年猪价还在下跌时国家却停止收储了呢?
其实,国家收不收储主要看的是猪粮比价,而不是单一的猪价。2022年收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主要是因为收储启动后,猪粮比价仍长期位于5:1以下,直到4月底才涨到5以上。最后一批收储结束后,猪粮比价才升到了6以上,于是结束了收储。
而2021年7月收储时,猪粮比价只是短暂性的低于了5:1,很快就涨到了6附近,所以并没有长时间收储。到了9月份,猪粮比价又跌破5时,才又在10月份国庆节后收了一次。之后,猪粮比很快回到了6以上,自然也就没有再收储。
因此,收储能不能提振猪价,还要看后续收储的实际情况。而收储能不能持续,要多关注猪粮比价的变化。
当然,收储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起引导作用。传递的政策导向,虽然会给市场带来积极乐观的预期,但这种往往只是情绪层面的,究竟能不能上涨还要结合供需面综合判断。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https://static.cofool.com/licai/Home/image/counselor/read-y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