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在招商银行被忽悠买了份保险理财,三年定存,5.1%的收益,然后居然没有合同,是不是被骗了?
发布时间:2022-6-27 18:13阅读:1261
存款变保险,“韭菜”收割机:今天,我把银行保险的底裤扒下来了。
先说结论:该投诉投诉!该举报举报!
早年间,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年底了,家里的人拿着一年存下来的退休金,想去银行存个定期。
这刚进银行,马上就有穿着银行工作制服的人员热情的迎了上来,
把人拉到了旁边的vip室,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笑的满脸褶子,亲切的询问要办理什么业务。
一听说是要存钱,笑的更灿烂了:
“我们行有一款长期保本理财,收益率5.15%,5年期,在保本理财产品中算相当高的。比国债、存款利率都高不少。”
随后就拿出花花绿绿的一叠纸开始讲解
“这个产品是理财的,随时能取出来用,跟存钱是一样的概念,利息还比存钱高得多;”
“不仅如此,我们额外还赠送您一份生命保障。”
“您相信我们,我们是银行,怎么会骗你呢。”
这时候,大部分人基本都招架不住了,稀里糊涂的把手续都签了,拿着一份“回执单
回去家里人一看,
好家伙,说好去存钱,怎么拿着一份“XX两全险(万能型)”的保单回来了。
一看条款,“存款”锁定三十年,收益也只是预期收益,合同里压根没保证。
这才知道被忽悠了。
我相信大家对银行都是很信任的,尤其是老年人,觉得银行不会骗人。
银行保险,就专门为这些人而生,
堪称老人收割机。
一些银行柜员自己本身的业务就很复杂了,
哪里还摸得清保险的头绪,于是销售误导频频发生。
存个定期,说是什么“结构性存款”,到手变成了保险;
买理财,说是是什么“资产管理计划”,到手是保险;
贷个款,说是降低利率,一问,还是要绑定保险。
银行,你要是被保险公司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其实银行卖保险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早在1996年,保险公司就尝试借力银行开展代理销售,售卖的主要是养老年金
主要还是因为年金险
客户去银行存钱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可以顺便告诉他,有一款保险产品,预期利率在7%-8%之间,比普通存款要高很多,存款不如把钱存在这。
甚至都不跟用户提保险的概念,可以说理财,可以说另一种存钱方式等等。
再加上银行又让人信任,客户很容易就被说动。
等到后面打算取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保险。
要么钱被锁定了取不出,要么收益跟承诺的不一样。
这种情况发生的太多了,前些年这些纠纷集中爆发,
2010年的时候银保监会
意思是,以后只能银行工作人员卖,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不能去;
后来又松口了,说是保险公司的人可以去帮忙辅助咨询,但是不能跟工作人员“撞衫”。
但仍然收效甚微。
很多银行的工作人员很乐意去销售保险,
因为卖保险有钱拿,一般都是保险公司或其员工私下向银行员工支付的,这叫“小账”,不合规,但也不好查;
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拿明确的相关费率和佣金,这是“大账”。
“小账”的收入十分可观,甚至能达到银行员工本身工资的几倍。
为了追求这些短期收益而出现销售误导和纠纷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
后来保监会实在没办法,2016年又出台了规定,要求银行销售保险时,必须录音录像,保留可以回溯的证据,这下情况才稍有缓解。
不过,也仍还有小地方的银行,在警戒线边缘疯狂试探。
有很多人有疑惑,为什么银行要“自降身价”去卖保险?
因为银行想赚钱啊,谁有钱?保险公司有钱啊。
保险公司要啥?也要赚钱。
赚钱就要多卖保单,要丰富的网点渠道资源,还要客户的信任。这些谁有?银行呀。
于是双方一拍即,银行代销保险,保险公司给佣金,银行员工也能拿到额外的收入。大家都血赚。
那么问题来了,谁亏了?
一开始银行只是为保险公司代销保险,保险公司再给银行佣金。
后来银行发现有利可图,相继入股或成立了一些保险公司。
(大家可以去查查历年保费前20的保险公司,看看有几家跟银行挂钩,恕我不敢放图)
虽然说近些年的整治已经略见成效,
但因为之前卖出去很多,现在这时候很多人准备把钱取回来的时候,发现“存款变保单”。
去网上搜一搜,这样的案例挺多的:
2015年7月,吉林延边的石先生去银行存钱,结果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欺骗下,花67万给儿子投保了“创富一号”分红型人寿保险。
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向石先生出示过书面材料,材料上宣扬XX人寿的创富一号收益率保底6.32%,今后还会越来越高。
石先生次年以保险诈骗起诉,几经周折才拿回了本金和赔偿。
2016年12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王先生带着500万去银行存钱,被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保险推销员和支行长联合误导、欺骗,买了一份100周岁后才能取回的保单。
通过公安局报案、向监管部门投诉、与保险公司谈判,甚至以死相逼,才把钱拿了回来。
这种案例数不胜数,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些年,只能集中还债了。
很多人不信任保险公司,但是对银行一般都是极其信任的。
于是银行跟保险公司各展优势,开发一些极骚的套路,
利用大家的信任,偷换概念,把保险产品神不知鬼不觉的推销给你。
接下来我们就细数这其中的套路,一一揭开。
(1)初级版:存款变年金险
把保险说成理财,存单变保单。
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情景,
这种套路往往在老人身上出现的最多。
年底了,家里的老人独自一人去银行存点钱,结果这时候出来一个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把人拉到一旁的VIP室,要给你介绍更高利息的理财方式,
说是“保本保息”、“年化保底5.8%”“额外送保障”。
老人对银行有天然的信任,而且一听这收益高啊,还送保障,当场就签了,
甚至签合同的时候都没注意上面写的是保险两个字。
这种情况下,银保推荐的大都是年金险,或者万能险。
这些保险,钱不能随时取出来用,
要等一定年限,而且能一次取出来的钱还有限,
所以,这类的保险,都有着漫长的“回本期”;
由于是保险,退保肯定不会把钱全部还给你的,前几年退保,必定会损失一大笔钱,
所以买年金险就要想清楚,很多产品一旦买了想全身而退要等好多年。
讲解的时候吹得的天花乱坠的5%-6%的高收益,都是“预估利率”,实际上的保底收益只有2%-3%。
而且年金险的也不在于高利率
你说这东西太小儿科了,也就骗骗老年人。
那你不妨看看下面这个套路:
(2)进阶版:信用卡“送”意外险
搞销售的最喜欢的玩的就是“免费赠送”“附赠权益”那一套,
因为不管说的有多离谱,总是有人能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所以保险公司是屡试不爽。
大家可能都在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银行给你打电话,说是要升级信用卡权益,
只要每个月交250元钱,信用卡的免息期可以延长五天,
不光如此,还要免费送一份权益,
可以享受3大权益5大保障,最高60万。
5大保障很普通:
坐公共交通发生意外双倍赔付;
节假日发生意外双倍赔付;
因为意外伤害而住院治疗,理赔住院津贴;
意外导致门急诊
意外伤害入住重症监护并非,享双倍津贴。
基本就是一份完整的意外险,拆成了5项说。
这个3大权益就有意思了:
“双重保障、满期增值、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就是出险了理赔,不出险返还保费;
双重保障,和两全其美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为了防止你觉得“不出险钱就白花了”;
满期增值,就是返还的保费,会比交的保费多一点;
这3个词,每个都能唤起保险人的职业嗅觉。
看起来很复杂,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就是一份意外险,
年缴2000多,保额60万,出险理赔,不出险满期就返还110%的保费。
专业名称:两全型长期意外险。
而这,不就是我一向吐槽的返还型意外险吗!
在很多人眼里,保险很贵。
但其中有个例外,叫做一年期的意外险。
一年期的意外险有多便宜呢?
我们拿互联网上的爆款360X民保
50万保额意外身故/伤残+5万意外医疗+25万猝死保额+100/天住院津贴+100万航空额外赔付
一年一共168元。
大家不妨想想看,现在很多人上班就是坐办公室,下班就是宅家里,能发生意外的概率极低,所以保险公司的对意外险的定价很便宜。
清楚了这个,再回去看这份长期意外险,就知道有多夸张了。
先说返还,本来就一百多的东西,有必要每年花2000块实现返还吗?返还周期要十几年,年化收益还不及银行,十几年后多交的钱,还不如贬值多呢。
再说长期,意外险健康告知宽松,基本不牵扯续保的问题,还基本不涨价,压根没必要买更贵的长期意外险。
最后说说这种意外险的责任,往往是缺斤少两,对于这种意外险,往往会在意外伤残
通过把长期意外险包装在银行项目里,或者找一些其他的理由,美名曰“附赠权益”,卖给消费者。
这种银行打电话的模式十分常见,
想买意外险,真的没必要走这些奇奇怪怪的渠道,
保险套路多,天上不掉馅饼,千万别被这些精心包装过的“权益”忽悠了。
(3)高级版:贷款绑保险
最坑爹的还是属这个了。
本来大家生活都已经够不容易了,买房买车,还贷款,压力真的很大,
偏偏办贷款的时候,保险公司和银行还要做猫腻,
说是吃人血馒头也不为过!
如果办贷款的时候遇到业务员说:办理贷款,必须买一份保险,不然利率会更高。
你是办还是不办?
大家迫于压力,一般都会办理了,打算第二年不交,
但第二年不交了之后,就会有人打电话来告诉你,不交的话,贷款利息会上涨。
这种情况非常多:
像是这种情况,就是被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坑了,
通过这种方式,用贷款捆绑保险产品。
在这些案例中,最坑的就是签了一个个人借款信用保证保险附加合同。
这是个什么烂玩意,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按理说,《保险法
可这话有个前提是,除了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
于是我去查了某个个人借贷信用保证保险的条款,
果不其然,看到以下一条: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未全额清偿借款本息
也就是说如果贷款人为了办理低利息
如果你觉得捆绑的保险产品不合适,
对不起,没法退,只能等贷款交完才能退保。
如果执意当老赖,不续缴保费会怎么样?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如果买了个人信贷,不按时续交保费,代价是非常大的。
只要有逾期或违约的情况,都会被记入个人征信系统,
这对未来个人的贷款、出行、就业、任职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虽然这种可能,近年来也被整治了不少,
去年11月,某些银行就因贷款搭售人身险产品被国务院通报处罚。
《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明确表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大家务必小心,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益。
存款、信用卡、贷款都能变成保险,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慎重小心。
我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1)去办理一些不确定的业务时,最好能录音;
如果不知不觉的被保险了,要第一时间去银行问责;
如果不行,就保留好录音证据,去银保监会投诉,或者去消协等其他的维权渠道。
(2)听到高收益的业务,一定要问清楚条款里有没有写,
最好自己会算收益,有不会的可以来咨询我。
(3)办理业务的时候,有不懂的一定要弄懂,
千万别得过且过,一堆纸拿给你说签就签。
银行保险,想要识别不难,因为到最后都得签保险合同,
在跟你说需要收费和签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了,自己签的是个什么东西。
(4)家里的大龄老年人,尽量不要一个人去银行存钱,有空尽量陪长辈一起,
落单且有大量现金的老年人,无论走到哪里,在有些人眼里都是棵韭菜。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被不明不白的办理了保险,都是踩到大坑了,
一定要多保留证据,绝不要忍气吞声,
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该举报的就举报,该投诉的就投诉。
以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