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可转债短期的不确定性
发布时间:2021-7-7 15:40阅读:348
最近一个多月双低(低转股溢价率,低价格)可转债价格大跌,一方面是这些可转债对应的正股和指数背道而驰,一方面是各种个股的利空导致的,比如鸿达转债的利空,周末又是它的大股东的一个债券违约,明天低开是大概率的。是否会带着双低可转债一起下跌还要看周一的表现。
面对双低可转债的下跌,有人清仓,有人坚持,还有人觉得是黄金坑的机会。这次下跌是从2020年12月份开始的,我们看看在12月份,可转债的各种因子的影响。
2020年12月份,所有可转债算术平均跌幅是1.11%,中位数跌幅是3.99%。我们选取了转股溢价率、转债价格、正股PB、剩余年限、双低(转股溢价率*100+价格)、正股ROE、税前YTM等7个因子,计算了对应的最小/最大10只可转债的平均涨幅。虽然数据不多,但还是能说明一点问题的。
这个月双低因子成了反面典型,最低的10只双低,一个月下来平均下跌7.88%,远远超过了全体可转债的平均跌幅和中位数跌幅。而最高的10只双低,竟然平均涨了26.36%。这种违反常识的事情同样发生在转债价格、税前YTM等上面,按照一般常识,肯定是转债价格低的,税前YTM高的容易涨,但在12月份则恰恰相反,而且相反的还很厉害。
在溢价率因子上还算比较正常,转股溢价率低的10只平均涨了19.60%、而最大的10只平均也涨了10.60%,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有几只高溢价的妖债导致的。低PB的下跌,高PB的上涨,也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剩余年限这个因子影响不大,而正股的高ROE对应的可转债平均涨了7.75%,低ROE平均涨了3.47%,这个比较符合常识。
列出这么多因子对可转债涨跌的影响,是想说明一个月的随机性太大了。很难找到背后的逻辑,但一个月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长了。很多双低轮动的熬不到一个月就清仓了,特别是满仓可转债的,确实需要一种宗教信仰般的坚定信仰,才会坚持到底。
我自己做了十几年的量化了,没有一种策略是永远有效的。短期无效是一定会遇到的事情,最难判断的是失效后的判断,到底是短期无效?还是长期无效了?说实在没有一种方法能准确的判断,只能凭借经验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判断。未来的AI技术是否能通过自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相信会有这一天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