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未来15年内,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突破8亿人
发布时间:2021-6-3 13:55阅读:208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未来15年内,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突破8亿人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未来前景更加光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第一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依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未来中国消费将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培育新型消费并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带着上述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进行了专访。
谈我国消费现状:已成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NBD: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从“一穷二白”走进全面小康。从居民消费视角来看,您认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陈文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可谓“一穷二白”。
从经济规模来看,1952年我国GDP为679亿元,人均GDP仅119元。1978年,改革开放大门开启,1982年GDP突破5000亿元,达到5373亿元。2000年,GDP突破10万亿元,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到了2020年,中国GDP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即通过投资重大工业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这贯穿于整个计划经济时代。
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2000年左右,出口的作用逐步凸显,出口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600405,股吧)。2008年以后,我国消费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NBD: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这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陈文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其实是比较单一化的,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超过60%,其中城镇为57.5%,农村则高达67.7%。40多年来,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了一半多。
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2019年的时候甚至低于30%。这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显著改善,食品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下降,精神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谈中等收入群体:2035年或增至8亿至9亿人
NBD: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3.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陈文玲: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在疫情影响下,餐饮、旅游、电影等诸多消费项目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年,伴随着消费的复苏,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会有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与购买力相关的,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比美国人口总量还要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后10~15年,也就是到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从目前的4亿人口增加到8亿至9亿人口。由此推断,中国消费增长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NBD:伴随消费转型升级,当前供需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文玲: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购买力的不断提升,消费的供需矛盾也会发生变化。
从主要矛盾来看,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如今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物质需求基本上处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消费阶段,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没有边界的、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持续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
中国未来的目标,短期目标是要完成“十四五”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要打好这五年的基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从更长期的目标来看,再经过15年的努力,要实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更长周期的目标。
谈未来消费潜力:重点挖掘三类人群弹性需求
NBD:“十四五”时期,您认为要如何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满足国内需求?
陈文玲: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这个优势首先就体现在有强劲的消费需求,有满足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的收入和现实的购买力。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未来,需要释放的是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挖掘消费潜力的重心不在于刚性的消费需求,而是通过激活需求侧,满足即期消费需求、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消费需求。
我预计,未来弹性消费需求在消费中的占比会持续提升。所谓弹性消费需求,第一类是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比如旅游、娱乐等,这些在去年受疫情影响基本陷入停滞,但这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后面应该会释放出来。
第二类是回归性的消费需求。比如中国平均每年有1.5亿人次出境旅游,购物总额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现在受全球疫情影响大家虽然还难以出境游,但原来溢出的消费需求会回流到国内。
第三是供给创造的新的消费需求,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业态比如直播带货等,会创造新消费需求。
最后一类是购买力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带来增量的消费需求,也就是所谓的精神消费、品质消费等。
NBD:弹性消费要基于购买力的提升,未来哪些群体的消费能力比较强,符合弹性消费的特征?
陈文玲:第一类是老年群体,也就是“银发经济”。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0%。这部分群体不仅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而且在健康养老方面有较强的消费需求。
其次是单身群体。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大约等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人口总和。2.4亿单身群体中,超过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人。这部分群体不仅有收入来源,而且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
第三类是“Z世代”,也就是中国“90后”“00后”“10后”等人群,未来他们也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具有强劲需求和新消费观的群体。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