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大科技领域财政支持力度
发布时间:2021-1-26 10:09阅读:245
不断加大科技领域财政支持力度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1月19日,北京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张宏宇(右)与北京爱家科技董事长陈利军(左)对谈。新京报记者 陈婉婷 摄
北京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显示,全年科学技术支出324.8亿元,支出规模在全部15个支出方向中稳居第二。2021年,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码,全年计划安排市级科学技术支出346.9亿元,增长6.8%,主要用于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应地,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作为支柱财源,将反哺财政收入增长,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的基本细胞,在这其中体会最深。
1月19日下午,北京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张宏宇和一家小微企业的负责人陈利军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对话。让陈利军没有想到的是,对谈并没有经历艰难的“破冰”,话题从疫情自然而然展开。张宏宇关心,这一年企业到底过得怎么样?她想听“真话”。
“终于觉得政策跟我有关系了”
陈利军经营的爱家科技成立于2013年,从事石墨烯的研发、制造、设计和生产,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对这类企业来说,每年的旺季只有两个:春节过后天还没热起来之前,以及深秋即将入冬之际。
陈利军说,疫情暴发刚好赶上了第一个旺季,彻底打乱了企业的节奏,企业没有收入,没有钱投研发、养团队。海外疫情至今不休,已有起色的美国市场也“凉”了。
去年又承接了冬奥会项目,必须按时间节点交工。去年三四月份,陈利军一度焦头烂额。心里最没底的那段时间,他经常跟其他中小微企业的老板交流。他发现,很多中小微企业都深陷泥淖。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国家分7批出台28项税费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北京又加码出台“北京16条”“新9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停征小微企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污水处理费、占道费等。
“这些政策你享受到了多少?”张宏宇抛出问题。她担心,再细致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上打了折,也只是空谈。
陈利军介绍,他的企业有30多名员工,每个月员工开支60多万元,其中社保费近12万元。阶段性减免社保费一项政策就为他省去了超过一半的社保开支。同时,各类稳岗培训补贴及时下发员工,团队稳住了。
去年5月份,疫情渐趋平稳,陈利军张罗起复工复产。经过3个月的停摆,账面上的钱所剩无几,他还同时面临着一笔500万元的贷款即将到期。
陈利军说,当时根本没有资金去还贷,短期内凑出500万元也几乎不可能。困境之下,政府帮他申请到了“无还本续贷”政策,他只需要按时还息,500万元本金不用偿还就可直接续贷。续贷的钱被投入到上下游,企业逐渐开始正常运转。
过去一年,陈利军的企业屡次经历严峻时刻。如今坐在这里,他两手交握、不无感慨:“这一次我真的觉得政策跟自己有关系了。”
帮企业渡过难关“这笔钱一定得花”
了解到企业确有获得感,张宏宇感到宽慰,开始逐渐袒露过去一年政府财力吃紧的为难。
北京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显示,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83.9亿元,下降5.7%。
“你们形势不好,反过来肯定是要影响到财政收入的,但是还要拿出钱来支持企业渡过难关,这个钱一定得花。”张宏宇说,为了腾挪出这笔必须要花的钱,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刀刃向内”政府过紧日子自不必说,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10%基础上一压再压。新的预算不再追加了,年初批复的差旅费、出国经费、培训费、会议费,因为疫情也都花不出去,全部收回来用到企业身上。
一些年初定下的支出因为疫情原因暂时无法执行,财政局调整了这些支出的时间顺序,把钱优先用于“眼前的事”,比如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随着近几年企业经营渐有起色,销售额不断增长,陈利军逐渐感到缴纳增值税的压力。如果不是询问过财务,陈利军都不知道大规模减税降费为自己的企业省下了这么多钱。
2018年5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2019年4月1日,原适用16%税率的又再次调低至13%。2019年,北京在地方权限范围内顶格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
陈利军粗略计算,以公司年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计算,增值税税率调整直接为企业节省近60万元。同时,他还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比如我交了200万的税,马上就能给我退回来100多万,增值税的实际税负只有3%。”
张宏宇好像从陈利军的讲述中获得了信心,她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通过减税降费为全社会减轻负担达4700亿元,其中,2020年力度最大,达到2000亿元。
打通政策落实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开局,规划中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单独成章。作为新材料领域产业化路径的探索者,陈利军感到机遇前所未有。同时,7年的创业经历也让他一早便体会到,科创企业的大问题还是资金。
“没有钱就搞不了科研,科创企业不搞科研那还算什么科创企业,”陈利军说,“反过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找到产业化的方向,企业就成了永动机。”
去年12月,他拿到了一笔新的融资,这在疫情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也是受到这笔具有政府引导基金性质的融资的启发,陈利军对未来政府施策有了更多期待。
“政府引导基金对科创中小微有什么安排?科技企业没有特别多的重资产可以抵押,贷款还是有困难,贷款政策未来会有一些利好的调整吗?”
张宏宇直接回应了提问,今年对中小微企业在政策上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支持力度不减,支持的方式和方法可能会根据新的环境和变化作出一些调整。同时,今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略有增长,增长部分会向科技领域倾斜,科学技术投入的力度会更大。
对“十四五”规划赋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张宏宇表示,财政的支持力度会加大,这是可以肯定的,请科技企业放心。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财政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应该说,我们现在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针对科技企业各发展阶段也都有针对性措施,信息公开也不差,但还是有企业不清楚、不会用,”说到这儿,张宏宇停顿了片刻,“出于严谨的考虑,我们的政策往往有太多法言法语,企业看不懂就不愿意看了。降低阅读和理解的门槛,才能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她记得,有部门已经做了尝试,自己制定出台的政策让处长自己从头到尾走一遍流程,“你能走得通,企业或许也能走通;你如果都走不通,就说明这个政策还是要调整。”
张宏宇说,政府经常觉得想了很多办法,但企业还是获得感不强。现在她的体会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很多时候就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