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不赔身故,到底合不合理?
发布时间:2020-11-27 17:34阅读:555
最近,一个朋友来找我买重疾险,我给他推荐了信泰家的达尔文3号(不含身故版)。
碰巧,他有个同学在保险公司当业务员,听说他买的产品不赔身故,就把他好好教育了一顿,表示“这种保险不靠谱”。
批判的理由是,这些不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保障有缺陷……
摸着良心说,这个业务员还是有点知识储备的,起码他明白,不是任何重疾都可以确诊即赔。
比如脑中风,确诊180天后,仍然留有规定的后遗症,才能拿到理赔。
如果病情严重或者施救不及时,人提前就走了,重疾险(不含身故)是不赔的。
中风后直接身故了,病情显然是更严重的。明明得了重疾,保险却没得赔,这样一想,买不含身故的重疾险,确实很吃亏。
带身故的重疾险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或早或晚,都能得到理赔,保费不会白交。
听起来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儿。
我朋友也慌了,赶紧来询问我的看法。
01
首先啊,我先肯定那位业务员朋友关于重疾理赔条件的说法。
事实上,在25种重大疾病中,真正意义上确诊即赔的只有五种:癌症、严重三度烧伤、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以及多个肢体缺失。
其他的病种想拿到理赔,必须符合一定标准。
这里的理赔标准大概分成两类:
第一,病情达到约定程度,或者某种状态持续一定时间。
除了前面说到的中风,还有以下14种:
比如心梗,要求符合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等。
再比如深度昏迷,要求昏迷状态持续96个小时以上。
第二,进行了约定治疗/手术。
主要是以下6种疾病:
比如终末期肾病,要求规律透析90天以上,或者进行肾脏移植。
再比如冠心病,要求实施搭桥手术。
……
所以,除了5种真正意义上确诊即赔的重疾以外,其他重疾,只有达到相应的条件,重疾险才会赔。
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身患重疾的被保人去世后,含身故的重疾险赔了,不含身故的重疾险没有赔……
这样一看,重疾险带上身故责任,好像确实更让人有“安全感”。
但是天下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多了一个身故保障,产品价格也高出不少。
比如达尔文三号,30岁男性,买50万保额,选基础责任,30年缴费,不含身故的版本每年保费6115元,含身故版本为8990元,差了2875元。
附加身故保障后,产品每年的保费上涨了47%,直接贵了一半……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所以,要不要多花一半的钱,去买个安心呢?
我们不妨把“重疾险要不要带身故”的问题拆解一下:
-
第一,我到底需不需要身故保障?
-
第二,如果需要身故保障,有没有更划算的方案?
就比如你去肯德基买鸡翅,服务员告诉你,加5块钱就可以换成套餐,套餐里不仅有鸡翅,还有冰淇淋。
如果你不爱吃冰淇淋,这五块钱你肯定不会掏。
如果你恰好也想吃冰淇淋,是不是还会考虑一下:有没有比这个套餐更划算的购买方式?
想想是这么个道理吧?
02
那我们就对号入座,看看我朋友应该怎么选择。
买保险,其实是一件挺个性化的事情。
像我朋友这样的单身汉:收入尚可,没有贷款,父母身体健康(有养老金),目前是完全没有家庭经济压力。
他来找我买保险,纯粹是怕得了大病治不起。
至于人不在了还能不能赔到钱,他真的不关心……所以他完全没有保身故的需求。
像这种情况,买份不带身故的纯重疾险,是最划算的。
当然,如果将来结婚生子,他会背上比较重的家庭责任,到时候,身故保障可能就成了必选项。
但是到时候,我仍然不会建议他购买附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
因为,他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还是以达尔文3号为例(30岁男性,50万保额,基础责任,交30年):
第一个方案,直接选择达尔文3号(含身故):每年花8990元。
如果得了重疾,至少能拿到50万,但是人没了,不会再次赔付;如果没得重疾,人没了,还可以赔到50万。
这种情况重疾保障和身故保障只能二赔其一,所以身故保障,其实含有很大的水分。
第二个方案,选择达尔文3号(不含身故)+瑞和定寿2020(保至88岁)。
达尔文3号每年花6115元。
瑞和定寿2020最多只能选保至88岁,结合当前的人均寿命来看,和保终身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价格也会比较接近,每年3155元。
两者相加,每年花9270元。
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了重疾,至少能拿到50万,如果病没有治好,人又没了(89岁前),可以再拿50万;没得重疾,身故(89岁前)也能拿到50万。
综合来看,方案一是重疾和身故共用保额,二赔其一;方案二是重疾身故分开赔付,互不影响,明显要更好。
从价格来看,方案二只比方案一贵了200多元,哪个更划算?就不用我往下说了吧……
ps:强调一句哈,这里为了客观比较,把定寿的保障期选为至88岁。从家庭风险保障的角度看,一般保至60岁已经足够,价格会便宜很多。
03
其实买保险,本质就是需求匹配的过程,想明白需要什么保障,选产品才能更有针对性。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客户,说自己买的产品不合适。
他们的保单大多是在线下签的“人情单”,很多人甚至还没明白具体保的是什么,就匆忙签单了。
可能多年后再回头看,才发现每年的保费交了不少,却起不到多少风险保障的作用。
像这样,让不适用的保障占用大量现金流,才是真正的浪费……
买产品,需求永远是核心导向,先满足需求,再去追求性价比的最大化。
扫描下方二维码,欢迎微信进一步沟通了解,祝您及家人生活愉快!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