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会否连续出现疫情?进口冷冻食品还能吃吗?回应来了
发布时间:2020-11-26 10:37阅读:168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5日电 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冷链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多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原因是什么?今冬是否会出现聚集性疫情?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一一回应。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发布会现场 来源:中国网
近30天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 是此前30天的7.5倍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发布会上表示,近30天,中国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多数病例来自聚集性疫情,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米锋介绍,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米锋表示,将继续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
进口冷链食品新冠阳性率不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近期,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另外一个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过加大监测以及其他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从而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
李宁表示,总的来看,阳性率也是比较低的,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吴尊友:有信心防止出现疫情卷土重来
谈及今年冬天会不会连续出现散发乃至出现聚集性疫情,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重,国内发生一些零星散发的病例也是常态化防控中的常见现象,如果想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聚集性的散发事件减少。他提到,随着高风险人群的识别,应急性的疫苗应用也可以预防类似现象的发生。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来源:中国网
吴尊友说,在过去11个月,我们经历过也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像国庆节有人员大流动,没有出现疫情的反弹。现在进入冬季,接下来又是春节的人员大流动,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重大的疫情。
他说,总结过去11个月的经验,有信心防止出现疫情卷土重来,防止出现2020年年初那样的严重疫情。做到这些还是要把科学防控的措施综合应用,概括起来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突出重点,使得防控措施“精准狠”,能够及时发现,能够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目前未发现因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谈及食品消毒后是不是能够直接食用,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指出,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所以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消毒是把病毒灭活,灭活以后核酸可能仍然存在,所以做核酸检测时仍然有可能阳性,所以碰到消毒后的核酸阳性不要过度紧张,因为消毒能够灭活病毒,但并不是破坏核酸。
核酸检测仍是及时发现早期病例最有效方法
吴尊友表示,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核酸检测,检测人本人会受益,如果发现阳性能够防止病情从轻型变成重型,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可以防止传播,通常新冠传播的都是自己关系密切的像一起家庭生活或者在一起工作劳动的人,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减少传播。
进口冷冻食品还能吃吗?专家:风险较低
张流波介绍,到现在为止和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主要是在搬运、在操作环节引起的传播,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风险是比较低的。
张流波谈到,现在对冷冻食品包装的表面要进行消毒处理,经过消毒后再接触这些表面也是安全的,总体来说不要过于紧张。
张流波还强调,如果买的不是正规渠道,是一些海淘产品,这些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做好自己的防护。其次,接触这些食品以后,该洗手,做好手卫生。第三,在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中新经纬APP)
文章转自和讯网,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