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最好的平安福,为何被黑最惨?
发布时间:2020-11-2 15:35阅读:1903
好不容易下定决定买了份保险,而且还是销量最好的平安福,兴高采烈准备上网查查用户评价,不料网上评价一片黑,越看越冒汗,越看越后悔......
相信很多人都有以上的经历,通常来讲,产品销量好的原因在于用户体验好,然后形成良好的用户口碑,进而好口碑扩散,结果销量不断上涨。例如,畅销书、畅销车、畅销手机、畅销电影等。
而保险并非如此,
首先,保险一般是长期性的合同,用户通常不能在短期内马上体验到产品的作用与服务,毕竟买完保险后短期内出险的人极少,自然没有所谓的体验口碑;
第二,没有人希望体验保险服务,一旦体验保险服务,皆是生老病死之事,就算获得理赔,大部分人都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仔细想想你身边有人因为成功申请理赔而兴高采烈在朋友圈广而告之吗?(如果有,那一定是卖保险的)起码在我经手的理赔案例中,委托人在得到我协助成功理赔后,没有一个在朋友圈大事宣扬的。其一因为生老病死本不值得宣扬,其二因为袋里有钱不应该到处宣扬。
所以,保险产品销量好≠保险产品口碑好
- 叫好又叫座,是好物+好卖;
- 叫好不叫座,是好物+不好卖;
- 叫座不叫好,是口碑与销量相悖的情形,某安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为什么某安福的销量最好?又为什么某安福的评价一片黑?
01.某安福销量最好的原因
1、拥有最多的代理人
某安福的销量之所以冠绝整个保险行业,很大原因在于其拥有业内最庞大的销售队伍。
据最近一次保险代理人数量统计,保险行业销售队伍人数超过800万,其中某安代理人队伍人数为138.6万,占整个行业的17.18%。
人多力量大,力大则砖飞。
举个例子:
Q:进来平安培训后,是不是觉得买保险很有必要?
A:是的!
Q:平安最好的产品就是平安福,要不要帮自己买一份?
A:确实要!
Q:既然是好产品,自己买完后,要不要推荐给身边关系最好的亲人与朋友?
A:当然要!
所以,先不谈这130万销售队伍能成交多少陌生客户,单单自保件数量已然十分惊人。
2、大部分人对保险认知为负
在购买一般商品时,例如,大米、面粉、桶装水等,我们无需了解它们的产地、分子结构、生产过程,只要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在确认产品经过安全经验后,我们可以对其领域的专业常识一无所知。
但是,保险属于金融产品,购买金融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认知,就很容易踩雷,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人在购买保险前都没有了解过保险常识,甚至不看保险条款,仅凭片面之言盲目相信“人情”二字。
而“人情单”往往又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
加之,“中国平安”这个名字实在是起得太好,再加上某安的宣传广告十分到位,在不少老一辈人心里,形成了「平安=保险」的固有印象。
现在,保险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刚需,需要买保险的人多,但大部分需要买保险的人对保险的认知不是0,而是负 。
你让一个对保险认知为负的人去选择保险,Ta只能选择听得最多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产品,
你让一个对保险认知为负的人去选择保险,无异于醉酒驾驶。
所以你看到这么多人买了某安福后后悔,
醉驾被逮,你能不后悔吗?
某安福销量好,
靠的不是用户口碑、用户清醒,
靠的是人情销售、用户喝醉。
02.为什么被黑?
主要是两个原因:保障不足+产品贵
1、保障不足
在某安福2019(2.0)出来之前,某安福轻症责任长期缺失6种高发轻症,令人汗颜。
直到后来有个理赔纠纷案例登上热搜后,大众才开始逐渐了解高发轻症的重要性▼
平安福拒赔冠介术闹得沸沸扬扬
估计是因为这件事舆论影响较大,某安居然在一年内升级了两次,在某安福2019(2.0)之后,某安福终于把多年顽疾去掉,覆盖所有高发轻症。
除此之外,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夸大某安福的保障,
例如:
(1)重疾保险金是提前给付,与终身寿险共用保额,偏偏在计划书上看起来是独立保额。
(2)明明重疾是单次赔付,偏要附加癌症二次赔付功能,让自己看起来是多次赔付的重疾,而癌症二次赔付间隔期是5年,癌症的5生存率自己百度下。
(3)医疗险明明可以单独销售,代理人不愿做钱少事多的单,硬说需要捆绑销售。
(4)明明各家产品保障内容越来越通俗易懂,Ta却生怕对比,产品形态越做越复杂,明显心虚。
还有很多老生常谈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以防说得太多。
毕竟Ta们已经成立一个部门,专门在网上搜索那些对某安负面评价的文章,铲除异己。
2、产品贵
如果说产品贵是因为品质高,相信无人会吐槽,因为无槽可吐。
前几年,华为、小米还没有成长起来,
那时,我经常听见一些平安代理人用iphone比喻平安产品,用华为小米比喻非平安产品。
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毛病,实际上是逻辑误导,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影响保费的因素有哪些。
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保险产品的定价原理,保险产品的定价主要由两方面决定:纯保费+附加保费,即:
保费=纯保费+附加保费
纯保费=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预定费率
附加保费=成本+支出+利润
(1)纯保费
在纯保费的构成里,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预定费率三个因素中,对定价影响最大的是「预定利率」。
讲故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
(注意:预定利率是年复利)
所以,如果预定利率高的产品,保费自然低;相反,如果预定利率低,保费自然高。
贵是相对的,如果放在2013年之前,平安的产品一点都不贵,为何?
因为彼时保险市场预定利率上限为2.5%,但在2013年原保监会放开预定利率的限制后,大部分险企开始用法定评估利率3.5%进行产品定价,仅仅提升了1%的利率,用3.5%定价的产品就已经比2.5%定价的产品便宜30%-50%。
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后,香港保险相比大陆保险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到2019年,大陆重疾险的价格优势已经超过香港保险。
但并非所有险企都采用3.5%进行产品定价,某些垄断型的保险公司(这里就不指名道姓了)依旧采用2.5%的预定利率进行产品定价,他们不会通过降价来降低自己利润,毕竟不降价依然能躺着赚钱,何必自降身价、减少利润?
(2)保费构成
保费构成除了「纯保费」,还有「附加保费」,这方面各家险企差异也比较大。
附加保费的构成非常广,涵括保险经营过程的一切费用开支,以及部分营业利润。
例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满天飞、高管令人瞠目结舌的年薪、各种场地租金开支等,都构成了附加保费。
为什么这些垄断型的险企不想办法降低成本,让利消费者?
因为不可能,垄断型险企的附加保费肯定高也必须高,他们营销员多、广告多、开支多,这种传统依靠人力发展带动保费增长的模式,必然导致附加保费居高不下;
如此一来,产品定价高导致产品性价比低,产品性价比低只能加大宣传,用人海战术、广告战术突出自己的品牌优势,避谈产品优势,恶性循环由此开始。
除非,他们能够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自降身价、减少利润......这是不可能的,起码目前不可能。
结果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互联网产品通常比线下产品便宜100%,这可不是便宜一点点的问题,而是能帮你省回一辆车的问题。
(3)小结
回到一开始我说的那个例子,某些平安代理人用iphone比喻平安产品,用华为小米比喻非平安产品。
我觉得这更像用iphone的价格来销售尼采,明显是逻辑误导。
正确的逻辑应该把「预定利率」比喻成「存款利率」,A银行存款利率3.5%,B银行存款利率2.5%,选哪个?这不是一目了然?
如果银行的客服经理绕来绕去告诉我2.5%的利率比3.5%更好......我信你个鬼!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记住,产品贵≠产品好,一切看条款!
重要的事情说一次就够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