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破发”应常态化
发布时间:2020-7-31 11:23阅读:719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2020年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 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