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经济有效药方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8-4 15:13阅读:570
最近,中央领导考察吉林,再次表示振兴东北经济的意愿,给了东北民众极大的振奋。然而振兴东北是篇大文章,需要多方面“会诊”和用力,要有长久之策,不能急于求成。
从GDP统计数据看,东北三省经济处于全国增速最慢地位,完不成今年7%经济增长目标已是大概率事件。不仅如此,影响东北三省GDP增长的不利因素较多,增长潜力受限,若不及时加以改变,还会有一步下滑危险,拖累中国经济增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2003年国务院正式提出的战略号召,如今10多年过去了,中央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倾斜,应该说东北经济局面该有根本改观,但时至今日,东北三省经济不仅没有好转,反呈每况愈下之势。其中原因在哪?当然,大家都知道,东北三省是一个以制造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区,产业结构单一,受国际经济疲软大环境影响,加之东北区位优势不明显,使制造业在贸易、成本价格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造成了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但这不是唯一原因,还有随着东北工业竞争优势丧失,加上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经营机制普遍不活,导致人才向关内和沿海大城市流失,更加剧了东北整体企业技术竞争能力下滑,国有制造企业发展后劲更加不足。同时,也应看到,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下,因循守旧,经营机制和体制变革没有实质性突破,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也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为突出的是在长久国有企业经营理念浸染下,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业管理层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够,主动作为不够,存在“等、靠、观、要”等思想,缺乏过硬的竞争品牌,更成为钳制东北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振兴东北经济不仅是东北人民和全国民众期待,更是党中央殷切希望。中央领导曾在2015年7月中旬考察吉林省在长春召开的座谈会上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这充分表明了中央高层对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视和紧迫感。因而,拿出一个针对性强、有实效性的振兴东北经济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然,振兴东北经济不是件容易的事,为避免少走弯路,需要对东北三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不利因素进行全面“会诊”,在掌握全部“病因”之后,再“对症下药”,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的、片面的“诊疗”方式。从当前看,笔者认为应在思想观念、经营机制、产业结构等方面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东北经济发展颓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就是在振兴东北经济上,东北三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不要失去信心,既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又要看到前进过程中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充分激活一切有利经济发展的资源潜能。一方面,消除唯等中央倾斜政策思想,积极主动作为,两眼向内,找准经济转型方向和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攻坚克难,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难度较大的困难和特殊问题,运用发展思维来解决,利用创新手段去破局,并向中央政府汇报,争取政策支持。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就是消除过去长久形成的对国有经济过度崇拜意识,积极举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尤其结合中央政府出台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方案,加快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让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经营,提高民营资本比重;或进一步大胆实施国有民营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等,从根本本革除国有企业“陈规陋习”;政府通过国企改革建立吸引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来留住本地优秀人才不外流和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流入,改变东北人才短缺矛盾,激发东北工业企业重现活力。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就是消除过去长久形成的对国有经济过度崇拜意识,积极举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尤其结合中央政府出台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方案,加快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让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经营,提高民营资本比重;或进一步大胆实施国有民营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等,从根本本革除国有企业“陈规陋习”;政府通过国企改革建立吸引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来留住本地优秀人才不外流和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流入,改变东北人才短缺矛盾,激发东北工业企业重现活力。
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推进现有单一的、以制造业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向多种产业方式转化,充分利用东北优势农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及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大米、玉米、木耳等优质生态农业、林业加工产业,并塑造自身独特产业品牌,让优质农业和林业产品不断进向世界,有效改善农林产业落后局面。同时,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大荒等知名的景点,开发旅游产业,并带动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相关服务发展,丰富东北经济产业结构,有效改变东北产业结构不利局面。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