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兴业银行黄正建:数字金融是银行内部破局者
发布时间:2020-5-28 11:17阅读:173
作者:许小青、李德尚玉、赵金金
专家:何平(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教授)
2020的新冠疫情催化中国银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加速,后疫情时代,银行数字化如何向纵深发展成为银行人关注的热点,数字金融百人访谈,专注对话数字金融的亲历者,畅聊银行数字化变革的前景和未来,勾勒数字银行的蓝图。数字金融百人访谈栏目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版社、九卦金融圈联合主办,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网金联盟协办。
本期嘉宾
兴业银行零售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黄正建
本期主持人
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九卦金融圈九卦姐许小青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成为检验银行业科技实力的试金石,银行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众多银行金融科技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及布局显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不仅从全行战略角度去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且更为具体地规划了数字化转型目标,构建差异化的战略方向。
坊间认为,开放银行代表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包括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在内的众多银行近年来积极部署开放银行建设,已形成各自特色和先发优势。经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检验后,如何选择开放银行的模式?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哪里?方向是什么?应注意哪些要点?
近日,带着这些问题,九卦金融圈访谈了兴业银行零售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黄正建。
开放银行:目前最合理的是API模式
近年来,兴业银行坚定奉行“科技兴行”战略,主动拥抱金融科技,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重点推进“安全银行、流程银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建设。强化“跳出银行做银行”理念,加快开放平台和场景建设,拓宽获客渠道,提升客户粘性,构建互联网服务“新生态”,服务触点从金融到生活场景不断延伸。兴业银行一直在思考自身数字化进程,尤其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都在发生着改变,银行利用自身数字化手段加速布局运营模式。
疫情期间,开放银行显示出了独特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金融业务,对外开放技术及业务能力。在开放的场景中精准触达并服务用户,构建以用户价值最大化为宗旨的开放银行生态。
开放银行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改造,更多是银行体制机制的转型,包含前中后台的全面变革。为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赋能,很多银行目前正深化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组织架构、体制机制、资源投入等方面大刀阔斧,构建机制新优势。
在兴业银行的科技应用版图中,开放银行和场景互联是不得不提的部分。
黄正建介绍,开放银行目前主要有两种实现模式,一种是H5模式,一种是API模式。
“API模式需要很强技术,管理需要体系化,流程复杂,后台需要有专门的系统支持,而不仅仅是某个接口。目前行业内都在积极探索。”黄正建如是说。
在API对外输出合作方面,黄正建认为银行产品和服务能力是银行优势,互联网风控能力则是银行需要向先进互联网企业借鉴和学习的。
兴业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开放银行,通过API接口使银行与合作方形成信息系统对接的共享平台,与市场上普遍将个人用户端(即C端)作为开放银行的突破方向不同,兴业银行对开放银行的探索从其最擅长的同业与金融市场端(F端)入手,打造“连接一切”的能力。
当前互联网主战场正从“to C”转向“to B”,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兴业银行长期聚焦产业互联网服务“主航道”,在泛B端尤其是F端服务战局领先优势,在同业与金融市场领域形成了较为宽阔地“护城河”。
据黄正建介绍,兴业银行致力于打造的开放银行特点在于,立足F端领先优势,进一步将其复制嫁接到政府端(即G端)、企业端(即B端),不断推进GBC端场景拓展和生态互联,通过互联互通,让金融服务触达C端的“千家万户”,形成FGBC协同联动、融合赋能的开放生态。
在F端,兴业银行依托非银(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云平台、银银平台、“钱大掌柜”等提供服务。至2019年底,兴业银行同业客户覆盖率超90%。
资金管理云平台是服务非银金融机构的一体化综合平台,截至2019年底,累计上线超550家,通过各类存管结算业务实现大量资金沉淀,利用科技手段,持续提升标准化产品比例。
银银平台是兴业银行推出的金融同业合作品牌,为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科技输出等服务。截至2019年底,银银平台各项业务合作法人机构2022家,同比增长6.09%;累计与372家商业银行建立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合作关系,已实施上线226家。
“钱大掌柜”是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至2019年底,累计引入54家合作银行的理财产品,注册客户1437.07万。
在同业合作基础上,兴业银行将存管结算、代理收付、代理销售、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至企业和个人终端客户,形成全链条客群服务体系。
黄正建预测,“我相信最后能够在场景取胜的银行,一定是能给客户提供最便利服务的银行,银行将来可能只是一个后台,开放银行目前来说最合理的应该是API的模式,API是隐藏在后台,对客户来说是无感体验,我觉得这点肯定是决定性。”
数字化首要任务是产品和渠道
黄正建认为数字化的首要任务是产品和渠道,而非商业模式颠覆。“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多成为了渠道的再造,数字金融应该再造更多的产品,不再于局限技术部门,成为银行破局者。数字金融在银行内部是一个破局者。”
面向数字化转型,场景化勾勒客户画像,将客户需求嵌入生活场景之中,实现客户与场景的无缝对接,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方向,目前数据技术具备一定基础,但尚未形成以生活需求打造服务的生态体系,由于客户的需求数据相对滞后,打破这种束缚仍有待时日。
黄正建认为,“产品与场景结合,所有人都看得到。最终,银行很多业务确实是会嵌到场景中间去,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必定有相当一部分的银行业务是转移了,不是银行本身的渠道去做了,可能通过这种场景,不管是消费场景还是其他的场景,只要能够触达客户,然后能够让客户产生与银行往来的业务,就可以去做,这种一定是分流。我觉得应该是分流相当了一部分的银行原来渠道上面能够做的业务。”?
黄正建预测,在场景、服务和技术驱动业务的当下,快速构筑起自己的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场景化金融服务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
黄正建认为,在银行谈论数字化、互联网化等概念的时候,核心都不能脱离银行自身的业务去看数字化,目前还没有业务会被数字化颠覆,他认为银行数字化最可能颠覆的是渠道。真正的银行业务,本质是很难颠覆的。“金融的内涵很难丢掉,没有借贷?没有支付?就算数字货币来了也还存在的。数字化只是为了把银行业务做的更好。”黄正建说。
“数字化只是为了银行业务做的更好。”他认为真正的数字化是产品和渠道,“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多成为了渠道的再造,数字金融应该再造银行产品,不再局限技术部门,成为银行破局者。数字金融在银行内部是一个破局者,颠覆产品颠覆渠道。”
“数字化本身应该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数字化的过程应该是经营思路和模式调整,如果对数字化认识还不到位,可能对经营模式都没想明白。”黄正建认为数字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在传统银行内部,首先得具备一定数字化的基础能力,真正在全行推动需要2、3年才会有变化。
黄正建不认同数字化颠覆银行的看法。在谈到“数字化”对于银行的意义,黄正建认为现在谈“数字化”对银行商业模式变革还为时尚早。“只要是银行的经营需要发牌照,就不可能被数字化颠覆。如果所有的借贷不需要牌照,在技术的支持下才会把银行颠覆了。”
数字金融转型要注意四方面
黄正建认为,目前银行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一种趋势。数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经营思路转变的过程,或者说经营模式的一种调整,原来的模式更粗放,不能准确触达客户,“而数字化的结果就是更清晰地看清楚客户在哪里,然后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触达这些客户,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但是数字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曲折前进是新事物不变的趋势,关于数字化转型黄正建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思想转型是数字化转型前提
黄正建认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思想要转型,这也是基础。其次才是相关的配套机制体制要跟着变化,最后是人财物。?“数字化本身应该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数字化的过程应该是经营思路和模式的调整,如果对数字化认识不到位,就不会有商业模式的变化,可能对经营模式都没想明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应用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所谓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核心到底是什么?数据充其量只不过是基础,怎么用好这个数据才是关键。黄正建认为,对数据的应用能力才是数字化的转型核心。他举例说,这其实就和排兵布阵一样,一家银行利用数据模型,推出相应数字化营销方案都是和应用能力有关。
黄正建坦言,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夜之间采用异于以往的打法,所以数字化对银行来说有很多功课要补,尤其是人才很关键,现在各家银行应该反思数字化转型人才储备做的如何,一方面要引入人才,另一方面老员工还需要经过培训培养成具备这种能力的人。
市场认可是数字化制胜的关键
黄正建认为,在银行谈论数字化、互联网化等概念的时候,核心都不能脱离银行自身的业务去谈数字化,银行的业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还没有业务会被数字化颠覆,银行数字化最可能颠覆的是渠道。
真正的银行产品,本质是很难颠覆的。他认为市场的认可才是检验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市场的认可就没有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经营流量,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科技的创新和场景的应用要植入民生。
建立容错机制
黄正建认为,数字化转型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有容错的情怀。建立容错机制,有利于营造崇尚创新、支持探索、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消除“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的顾虑,激发员工进行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热情和动力。容错机制非常重要,没有容错机制创新就很难展开。现在很多银行的员工都是从事流水线的重复工作,有的人对创新持观望态度,等着别人创新失败看笑话,这样的心理要不得。
银行网络金融部会成“过眼云烟”?
笔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疫情催化的数字化这个话题,也让原本处于中后台的网络金融部引起了关注。
网络金融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形态,从网银、电子银行、直销银行、网络金融、互联网银行、再到数字银行、开放银行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也在不断更新、配套完善。这是一个不断迭代、动态演进的过程和趋势。
最近有些银行为了发展数字金融,专门把原来的网络金融部升格为数字金融部,比如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在2019年把电子银行部升级为数字金融部。也有一些银行把网络金融并到其他业务条线。比如兴业银行的网络金融部纳入零售板块,部门更名为零售网络金融部,这与2019年中国银行将网络金融部与个人金融部、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整合为“个人数字金融部”和“消费信贷部”,有异曲同工之处。
业内对于网络金融部的未来发展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信息化的路还很长,因此网络金融部这样的部门也会长期存在,还有人认为银行在未来会形成全互联网化的机构,网络金融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机构,最终会合并到其他部门。
黄正建是第二种观点的拥护者,他认为银行网络金融部消失的可能较大。他说:“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转型的是银行思维,随着这种思维逐步的内化,渗透到各个业务部门,那么特定的网络金融部就会消失。”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九卦金融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转自和讯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以该文章内容为交易依据,风险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