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隐形障碍 护航消费复苏
发布时间:2020-5-7 16:10阅读:286
本报评论员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游客总人数下降近五成,旅游收入下降六成多,人均支出则下降了三成。这一数据虽然好于此前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但旅游消费的复苏情况还不是很理想。
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向来被视为观察社会整体消费的风向标,在遭遇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今年“五一”的统计数据更是受到关注,它既反映了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复工情况,也是国内消费市场的晴雨表。目前,外需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投资在稳经济中也尽了最大的力,促进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尽快恢复正常,对稳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快恢复消费需求,对保居民就业和保基本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消费应从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消费能力两方面着手。
改善消费环境,是目前恢复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疫情是此次消费环境突然恶化的直接原因,促进消费复苏离不开更科学的疫情防控。五一节前最后一天北京降低防控等级,半小时内网络机票预订量暴涨了15倍。这说明根据疫情发展动态,科学及时地调整管理方式,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当前仍有一些因素在妨碍消费恢复。例如,跨省人员流动政策不够明晰,信息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地方和单位为人员正常跨省流动设置了一些不必要或隐形的障碍。此次五一节周边游占比高,人均消费大幅下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为了避免麻烦干脆放弃长途旅游。因此,在尊重科学和事实的前提下,消除各种隐形障碍,恢复正常的人员流动,促进消费活力的释放,是当下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提高消费能力,还需要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失业者进行直接补助。这既是保基本民生的应有之义,又可避免部分群体因消费能力弱化而加剧总需求不足。从近两个月城镇登记失业率看,失业问题似乎比较轻微,但农民工受疫情冲击十分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抛出就业市场,由此导致的收入减少和消费能力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一些城市热推的“消费券”政策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有局限性。一是总力度有限,二是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难以覆盖因疫情冲击而被动回到农村地区的人。要有力地推动消费,既要有发放“消费券”那样锦上添花的政策,更应有向困难群众直接发钱这种雪中送炭的事。
当前“六保”任务中,保就业重要性居于首位,而保就业与促进消费互为表里。长期而言,企业自身经营和盈利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真正保住就业,这离不开消费需求的根本恢复。为了尽快恢复经济,防止一些短期问题演化成为长期矛盾,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消费复苏,让消费、就业、总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是一个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这也是落实“六保”任务题中应有之义。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