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增速承压 消费内需二季度启动在即
发布时间:2020-4-13 14:07阅读:260
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17日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增速、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将亮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全球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给经济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压力,一季度GDP增速或现下滑。
事实上,高层对经济增速的目标一直在淡化。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指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这是自政治局会议强调有能力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以来首次提及增速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中国已经在着力淡化对于速度和规模的追求,体现新发展理念、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应当是全国上下、各级政府部门的指挥棒,而不是单一的所谓速度指标。
一季度GDP增速或下滑
4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结果显示,有23位经济学家对一季度GDP增速进行了预测,他们均认为,疫情及停产限工等防疫措施短期内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一季度GDP增速预测均值降至-6.48%。
但当前中国经济的供给能力正在迅速恢复,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达到99%,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达到了70%以上。3月份以来,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从先行指标来看,3月份制造业PMI为52%,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3月官方制造业PMI大幅回升,其中,生产指数回升23.5个百分点至54.1%,采购量回升23.4个百分点至52.7%,均反弹至荣枯线以上,意味着一半以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上月有所改善,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明显回暖。综合来看,预计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1~2月的-25.9%回升至-6.0%。
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结果显示,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6.76%,较统计局公布的1~2月值(-13.5%)上升6.74个百分点。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则表示,3月复工复产进度明显加快,从电厂耗煤量看,3月前三周环比改善明显,钢铁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预计3月工业同比增长3.2%。
投资方面,郭晓蓓预计,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4.5%回升至-1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16.3%回升至-12%。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以及2月以来的投资支持措施发挥作用,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显著反弹,但尚难以实现正增长。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时表示,3月中下旬螺纹钢库存、水泥库存开始去化,反映建筑活动开始有明显的恢复。根据百年建筑网发布的调研数据,到3月16日,项目实际复工率为74.5%,劳务到位率为63.9%。因此,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可能回升,但继续负增长。
消费方面,郭晓蓓表示,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有望明显反弹。一方面,消费需求有望得到回补和释放。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月最后一周及3月第一、二、三周汽车零售分别同比下降61%、50%、44%和40%,显示车市零售平稳改善。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对稳消费支持力度,强化消费的“压舱石”作用。中央各部门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举措,以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综合考虑,预计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5%,较1~2月回升15个百分点。
疫情短期冲击、总体可控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撰文表示,这次疫情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是超预期的,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
盛来运强调,疫情没有伤及中国经济的“筋骨”,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也将更为明显和强劲。
疫情期间,新经济新动能较快成长,转型升级步伐不停。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同比增长3%;2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27.7亿件,同比增长0.2%。一些产品逆势增长,生鲜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新模式、新服务快速扩张。1~2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3.8%;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9.7%、45.1%和31.4%。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在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时表示,展望二季度,由于存在疫情“倒灌”的风险,中国经济继续面临多重压力,但预计二季度GDP将恢复正增长至3%左右。中国经济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因素(新旧动能转换、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重构)和周期性因素(疫情全球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多重夹击。建议特殊时期特殊应对,宏观政策应果断出重拳做出调整,把稳定就业、扶助中小企业、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也认为,二季度我国经济会出现3%左右的反弹,如果全球疫情在上半年基本得到控制,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2.5%左右。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渡过难关,发行消费券或直接现价补助,稳定消费。扩大教育支出,扩大中招和升专、专升本延迟就业。增加企业稳岗补贴,稳定就业。稳定投资,增加公租房和廉住房建设。
内需政策极为关键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韧性强、回旋余力大。在今后一段时间,新基建与新消费将是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所在。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撰文分析,展望二季度以后的中国经济,最有希望启动的是消费内需。前两个月的必选消费保持稳定,但可选消费大幅下滑,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居家限足,而在二季度以后随着经济生活恢复正常,搁置的可选消费有望逐渐释放。政府通过对汽车和家电消费进行专项减税和补贴,可以促进二季度以后的消费增速回升到10%左右的水平,实现全年5%左右的消费增长。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时表示,当前的政策重点无疑应放在稳就业等方面,关键仍是中小企业;就应对外部冲击而言,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国内市场,内需政策极为关键,积极财政与稳健偏宽松货币的组合需要保持力度,为消费券、新基建等政策实施提供保证。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称,本轮财政刺激将淡化经济增速目标,强化民生与就业目标。在财政政策“组合拳”中,扩容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料将成为主力军,提高财政赤字率将发挥辅助作用,三者预计将分别提供约1.8万亿、1万亿和7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央行此前一系列举措,3月金融数据全面向好,为经济修复提供了支撑。数据显示,3月末,M2(广义货币)增速大幅反弹至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5万亿元,同比多增1.16万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在调降政策理论和降准两个方向发力。考虑到当前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以支撑中小企业保持复工复产进度,预计本月LPR可能进行15~20BP(基点)的调降,年内LPR调整幅度可能达到50BP。出于提前预防未来全球二次需求冲击的考虑,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进行1~2次定向降准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同时,考虑到货币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为配合专项债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月内央行仍有概率进行全面降准,进一步营造宽松利率和流动性环境。
(记者徐燕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