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平:建议中国外贸企业调整策略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发布时间:2020-4-1 13:49阅读:430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31日电 题:《赵晋平:建议中国外贸企业调整策略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作者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2020年年初以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面对疫情日趋恶化的严峻形势,各国的防控措施不断升级,绝大多数国家限制国际航班和人员入境;60多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一些国家还直接采取封锁边境的做法。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的经济活动陷于停滞,跨境商品交易和移动遭受巨大冲击,国际贸易领域成为疫情危害的重灾区,中国企业的进出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国内企业面临的第一波冲击是在今年1—2月期间,由于国内疫情爆发,企业生产活动无法恢复正常,外贸订单延迟交付现象增加。这些因素与许多国家对中国商品、运输工具和人员入境采取限制行动的影响因素相互叠加,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外贸进、出口都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海关统计快讯来看:今年1—2月按照美元计算的外贸出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口降幅明显大于进口;前2个月,中国出口下降17.2%;进口下降4%,出口降幅明显大于进口。其原因可能在于:在当时国内疫情严重情况下多数企业尚未复工复产,出口生产受限延滞;也和部分境外国家或地区以防止疫情扩散为名限制中国货物、交通工具和人员入境存在一定关系。二是面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下降较多;同期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前10个经济体依次是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南非、中国香港、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等,这可能说明,这些经济体采取的应急措施更快和力度更大。从进口来看,结果也基本类似。三是面向疫情高风险地区的降幅较大。贸易下降除了上述中国国内尚未完全复工复产等原因之外,也有对方国家疫情风险上升带来的影响。四是中国大陆和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进、出口较为稳定;其中对东盟出口仅下降5.1%,对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出口分别实现3%、1%左右的增长;对越南基本持平。其原因和这些双边贸易多数属于中资企业公司内贸易有一定关系。五是分商品来看,受疫情影响出口中大宗原料、食品、生活消费品降幅较大;进口中机械设备、工业材料、零部件出现负增长;在各类商品中医疗用品的出口较为稳定、进口出现增长,反映了疫情对医疗用品的较大刚性需求。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中国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数企业开始恢复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逐步向好的重要转机。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遭受更大冲击的风险看起来已经无法避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之前更为严峻。企业的困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急剧收缩,出口订单迅速减少;二是由于境外企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停滞,产品供应链中断,无法满足国内生产销售需要;三是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紧急取消,出口企业将承担巨大成本;四是境外客户违约和破产风险上升,国内企业将可能为此蒙受经济损失;五是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加大。六是已复工企业由于需求下降和订单减少,处于待产状态,甚至面临较大停业破产风险,实际失业和隐性失业现象增多。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克服目前的困难,建议国内外贸企业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调整市场目标,开拓东盟、中亚、西亚、俄罗斯和南亚、非洲等疫情低风险地区市场;二是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线上出口和进口销售渠道;三是寻找国内销售机会、拓展内销空间;四是做好适应疫情地区消费需要的医药、食品、居家日常消费品等产品制造和销售;五是立足于疫情之后市场开拓需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做好员工待产期间业务培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六是保持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新客户开拓,增强相互信赖,巩固和扩大合作伙伴,为疫情结束后的长期合作打好基础。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特殊时期,为确保实现“六稳”目标,政府需要采取非常之举,实施力度更大的企业扶持政策。建议将今年一季度已经出台的企业复工复产支持政策的实施期限由3—6个月延长至1年,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税负减免幅度、降低融资成本;有效利用优惠信贷、贷款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手段,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需要,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劳动力职业培训支出,为企业待产期间员工培训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对于面临失业和隐性失业风险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员工生活救济以稳定就业,为实现全年外贸形势向好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总之,中国经济经历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这次我们同样要有坚定的信息和决心,在各国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疫情终究会过去,只要能够坚持到全球抗疫胜利,经济回升会为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中新经纬APP)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