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石化吃亏背后的能源逻辑
发布时间:2019-1-1 15:05阅读:479
2018年12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石化(600028,股吧)(600028.SH)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石化”)疑似发生交易亏损且主要负责人已因工作原因停职。随后,中国石化公告表示,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公司正在评估具体情况。联合石化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职,由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了解到,在联合石化“吃亏”的背后是我国原油长期依赖进口和原油价格长期受国际市场控制的现实。在原油价格波动常态化趋势下,原油价格对炼厂影响较大。特别是2018年10月份,原油价格突然急转直下,在暴跌的原油市场中,很多厂商都难以独善其身。
对于联合石化为保障原油供给而在交易中采取的套期保值的做法,隆众资讯油气首席分析师闫建涛向记者表示:“在油价波动中,无论是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量还是企业自身生产的稳定,进行大宗原油期货交易,套期保值的方式都是美孚、壳牌和中国石化等国际石化巨头的共同选择。”
预计亏损数量可控
12月27日下午,中国石化股价收盘大跌6.75%。触发股价暴跌的重要原因是关于联合石化在原油交易中产生部分损失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联合石化是全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公司,其成立于1993年2月,经营范围包括四大板块,即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LNG贸易及仓储物流等国际石油贸易业务。该公司目前为大型国际石油贸易公司。
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石油(601857,股吧)消耗6.1亿吨,但国内石油产量仅1.91亿吨,其中68.69%的原油依赖进口。2017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油日均840万桶。
在这其中,联合石化进口原油比例较高。据《中国石化报》报道,联合石化2017年进口原油1.85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4%。照此计算,联合石化每天进口原油约375万桶。
据媒体报道,联合石化以70美元/桶以上的价格购买了3000万~7000万桶原油。按照12月27日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原油46.22美元/桶的价格,联合石化的这些交易中,每桶原油亏损价格在20美元以上。
“如果按照报道中显示的数据,这个数量基本相当于中国石化8~18天的原油进口量,这样看来这个数量并不算很多。特别是相对中国石化1.62万亿元的总资产而言,这样的亏损数目不会对业绩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这一消息直接导致了中国石化股价暴跌。”中国能源网首席分析师韩晓平说道。
事实上,国际油价的波动已经常态化。在这背后我国原油长期依赖进口却对原油价格没有控制权。2018年8~9月期间,美国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石油市场供应显著收紧,主力基金持续加仓,推动国际油价进入上升通道。
此外,2018年9月召开的亚太石油峰会(APPEC)上,伊核问题及由此带来的油价变化是会议最热的议题。当时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会造成伊朗原油产能下降,导致市场出现供需缺口。包括贸易商托克(Trafigura)、摩科瑞(Mercuira),投资银行高盛,咨询机构PIRA在内的多家机构发布了油价看涨信号。
然而,进入2018年10月以后,由于美国释放大量库存,以及沙特记者遇害事件背后的大国博弈、伊朗局势变化等使得国际油价呈现出疯狂下跌态势。对此,韩晓平表示:“油价波动是常态。在这么大的供给量下肯定不可能完全依靠现货。选择期货和期权的方式就是必然。炒期货跟炒股很像,谁也不可能保证一辈子炒股不亏本。”
有别于“中航油事件”
此次联合石化原油交易损失让外界直接联想到了十余年前的中航油亏损事件。然而,表面相似的两个事件背后实质却极为不同。
2003年上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涉足原油交易。下半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第一个价值为200万桶原油的期权合同中获利。然而,进入2004年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卖出大量航煤(即航空煤油)现价保顶期权。这直接导致该公司在当年二季度的潜在亏损值达到3580万美元。
此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已无力回天。2004年11月29日,该公司因外籍交易员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发生巨额亏损,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
同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宣布总计亏损达5.5亿美元,陈久霖最终被新加坡司法机关判决入狱四年零三个月。
从事件经过来看,联合石化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都是通过期货或期权来进行原油交易。但是,这其中的逻辑却并不相同。
“据我所知,联合石化内部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进行操作的人员也是很专业的。此次造成损失很可能是为了保障原油供给而进行这样的操作。”韩晓平说道。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