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过后,受市场大跌影响,一时间人心惶惶。
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一种高利润,且波动小的投资标的。
股市老司机都知道,股票打新有大机会!
受益于场内资金充足、市场定价不成熟,股票上市初期总会经历几轮爆炒、涨停,才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不少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用便宜的发行价买入,涨停价卖出,以此大赚特赚。
申请买入发行价股票的行为就被叫做“打新”。
2020年3月以来,注册制分别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落地,大量新兴中小公司涌入A股。仅2021年前4个月,就有超140家公司上市,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打新对象。
场内打新热情空前高涨。只要中签就是“暴利”,只要上市就会涨!
2021年前4个月上市的公司,顶着市场大涨大落的压力,累计收益没有一只是绿的,日均涨幅中位数达5%左右!(参考中位数,避免某只股票涨幅离谱,拉高均值)
尽管交易所规定,股票账户里必须有1万元以上的股票,持股超20天才能参与打新。而科创板、创业板更是要求通过专业风险评估、有两年以上的炒股经验,账户金额超20万或50万元才能参与打新。
股市依旧一签难求。上到机构,下到小散,趋之若鹜。
正因如此,受限于稀缺性、门槛高,一直无法做到人人吃肉。
打新一年,颗粒无收十分常见。
直到2020年秋,5只蚂蚁上市配售基金,只面向普通投资者开放。无需开户、低成本、必中、明星基金经理站台、史上最强独角兽、买入就是看涨。尽管之后蚂蚁没能上市,但却给所有人一次认识打新、参与打新的机会。
人们忽然发现,借助基金的持仓金额,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帮我们普通人去打新,似乎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这种思路的渲染下,网上吹“打新基金”的越来越多,收益喊的是越来越离谱。
乱花迷人眼,私信问我“打新基金”的朋友也逐渐多起来。
(打新基金一般理解为:以股票打新为主要收益策略的基金)
唐经理帮你彻底搞懂,什么才是“打新基金”的真面目,
帮大家摆脱迷信,走出误区。
一、“打新基金”不是新概念
首先,大家必须清楚,在基金分类中并没有专门一类叫“打新基金”。
实际上,所有持有股票满足条件的基金,都能参与打新。
2021年初至4月中旬,全市场共有近4100只基金参与了打新。
上自600+亿的热门大基金,下到1千万不到的小基金,所有基金经理都在积极参与打新。几乎是每天一睁眼、一开市就在挂打新申请。
由于打新是按投入的资金量分配中标数,越舍得下血本的基金中签率越高。不少财力雄厚的大基金在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规模越大,打新参与率越高,中标额度也越大。
简单来说,“打新”并不是某只基金独有的操作,也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投资套路,它只是所有人都在用的投资增收基本策略。
我们没必要一提到基金打新,就把它吹得神乎其技,玄而又玄。
不过只要是策略,就有合适不合适,用得好不好的区别。
用得好,能为基金收益增色不少,是吃大肉;
用得差,打新是否中标、中标多少,对收益的影响都不大,只是一个餐后曲奇饼。
二、打新真的像媒体宣称的那样,人均收益40%吗?
上文提到,规模越大的基金,中签概率越大,获配金额越大,按理说应该更能体现收益。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
根据某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基金打新所获得的收益,反而在不断减少!
举个例子,规模2亿的基金和规模200亿的基金同时花2千万元打新,全额中签后,获得了1千万的收益。对于小基金而言,1千万收益相当于大涨5%;对于大基金而言,1千万仅能贡献0.05%的涨幅。
大基金固然可以通过砸钱,拉升打新收益,但200亿的基金需要砸10亿打新才能砸出5%的涨幅,市面上有这么多股票可供打新么?又能保证全部中签么?
挪用这么多资金,利率效率低不说,还不如去买已经上市的股票。更夸张来说,买10亿元茅台股票,涨1%都比砸钱打新来得简单、确定性高。
所以,真正能用好“打新”策略的必然是小型基金。
具体有多小呢?
如果是股票仓位占比80%以上的基金,2~4亿即可。
如果是股票仓位占比50%左右的基金,3~5亿即可。
如果是股票仓位占比30%以内的基金,则必须超过4亿,且控制在10亿之内。
总而言之,在保证沪深两市底仓充足、能参与针对机构的网下发行前提下,太小容易清盘无法保证资金周转,太大容易稀释收益,适中最好。
目前市面上不少宣传自己是“打新基金”的都是规模适中的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在80%~30%之间),包括各类固收+、股债平衡、偏股混合等常见的类型。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收益问题,小基金单纯靠打新究竟能挣多少呢?真的一年赚40%吗?
这就要说到打新获配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即打新对涨幅的贡献率。
假设所有股票上市后都大涨100%,那么获配资金的收益贡献率,最多也不过15%不到,而最低甚至可能为0。
对比这些小基金2020全年30%~60%的收益,既不算多,也不能说少。
更核心的收益影响要素,依旧是底仓的投资方向。
打新策略,不论是在哪只基金里,都只能作为底仓的有益补充。
属于锦上添花,而并非雪中送炭!
那些宣称能赚40%、50%、70%的人,大都是把底仓+打新的收益一起算,再给自己贴一个“打新基金”标签,让人误以为全都是打新赚来的。
千万别上他们的当!
三、怎样才能使打新收益最大化?
上文说到,底仓才是基金收益的核心。
底仓选得好不好,主要看基金经理的水平。
但优质的基金经理手下基金规模大都上百亿,不符合小基金要求,打新再积极收益也会被规模稀释。那些水平一般的基金经理选股水平一言难尽,一不小心就翻车,打新收益甚至不能弥补底仓亏空。
此时,固收+、偏债类基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由于主要底仓在债券、存款等波动小的投资品种,底仓翻车可能性很小,大部分仅留下20%~50%的股票仓位让基金经理操作。
整体持仓结构为:底仓+股票+打新,即使股票全部翻车也不会对基金整体造成巨大冲击。
债券旱涝保收,打新锦上添花,相互搭配使打新策略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
这也是市面上大多号称“打新基金”的真实面目。
如果想要收益稍高,股债平衡、股债混合类基金都可以作为参考,股票仓位占比大概在50%左右。缺点是波动较大。但只要基金规模适中,打新获配比例在5%左右也能为收益锦上添花。
如果想要稳定,选择偏债类混合基金,股票仓位在40%以下,债券仓位超50%。每年收益虽然不高,但波动小,有“稳稳的幸福”,打新策略能在债券收益的基础上不断给收益加油添柴。
必须注意的是,偏债类打新基金大都被机构重仓。10亿不到的基金规模,往往几家机构就已经占满,对一般基民不太友好。跟着机构喝汤也是一种选择,但要时刻小心机构跑路形成踩踏,对我们小散的收益造成伤害。
最后,策略风险提示:
基金具体的投资策略(如,今年是否使用打新策略)完全由基金经理决定。
当基金经理判断今年市场不适合打新,或是打新收益不大时,也会放弃这一策略,主要精力回到股市做低吸高抛。
总之,投资有风险,盲目追求“打新”概念不可取!
发布于2022-1-18 11:25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