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买保险要避免的陷阱有:
1.完全不买或者买得过多
保险应该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一般来讲,一个家庭保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10%-20%、保险金额累计是家庭年总收入的5-10倍为宜。
认为保险是骗子,什么都不买,自然不对!买的太多、乱买一气,甚至把保险作为家庭主要投资渠道,当然也不对!
2.重视投资收益,忽视风险保障
很多人把保险当作投资渠道,首先想到是保本、分红、强制储蓄,却没有想到是否能抵御健康和意外带来的风险,这是近年来养老险和教育险等投资类保险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相对于保费而言,养老险和教育险带来的投资收益很不理想,而且中途退保,还会损失一部分本金,流动性非常差。从投资理财的角度上讲,保本、储蓄、分红型的保险并不是理想配置,而是小白投资者容易掉入的一个大坑。
保险应该回归保障的本质,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对抗意外风险的能力,才是正确的投保观念。
3.舍得给孩子买保险,对大人保险却不在意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是消费主体,大人是创收主体。孩子即使出现意外,大人仍然有条件和能力应付解决;但是作为家庭经济支柱,大人一旦出现意外,全家人的生活都会大受影响。
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保险最应该保障的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就是正当壮年的成员。
4.指望一张保单解决所有需求
当许多需求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往往希望一张保单能包含所有功能,解决所有需求。
像所谓的万能型寿险、分红型寿险,看似包含所有,其实里面没有一样能解决急难险重的问题。而且一旦开始买,你就必须连续缴费很多年,否则就鸡飞蛋打一场空了。
正确做法应该是:不要怕麻烦,根据需求分开购买。
5.被电话营销忽悠
保险电销是许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一种投保渠道,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被电话营销忽悠也是投保人面临的重大风险。
在电话沟通中,保险公司一般都有录音,有投保意向的消费者一定要注意问清服务人员的工号、所销产品的具体性质、保险范围、除外责任、费用扣除、退保损失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如想要进一步确认留证营销员电话销售中的介绍及“承诺”,有条件的消费者也可自行录音。
6.保险的等待期,业务员不一定告诉你
推销保险时,业务员可能会跟你说,买了保险之后,看病就能获得赔偿了。但是保单生效的等待期,业务员工可不一定告诉你。
事实上,很多保险都设置了一定期限的等待期。有的是90天,有的是180天,要仔细检查条款才知道具体的日期。意思就是说,你买了保险之后在等待期内生病了,保险公司是不会赔偿只会退保费的。
7.完全不买或者买得过多不懂“电话回访”和“犹豫期”的规则,错过难得的后悔药
为了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在销售保单后必须对用户进行电话回访,并且赋予了投保人15天左右的犹豫权。在犹豫期内,如果你后悔了,随时可以退保,而且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很多投保人不懂相关规则,把回访电话当成骚扰电话,对犹豫期也没有善加利用,最终错过了难得的后悔药。
8.缴费方式没弄清,导致保单失效
一些保险销售员为了促成用户投保,在描述缴费方式时闪烁其词,甚至恶意误导。比如,一款产品的缴费期限是15年,却告诉你只需要交10年。等到你交满10年断缴之后,保险公司会告诉保单失效了,之前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9.免赔条款看不清
保险法规定,保险产品的免责条款,保险公司在投保前必须向投保人讲清楚。但是,很多保险公司为了促成交易,却把这样重要的条款用很小的字放在保险合同最不显眼的地方。到了理赔时,你说业务员没给你讲清楚是没用的,合同里有免责条款,你没看清只能怪你自己。
10.把保险产品当成了银行存款
大家都知道保险有坑,但经常不知不觉就掉进了坑里。比如你去银行存款,工作人员向你介绍了一种利率较高并赠送保险的存款,你以为是银行的产品就买了,最后发现买的是保险,还不能提前支取,甚至利率也没有普通的定存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0-9-22 22:08 免费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