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而且考虑到DRG影响,在配置商业医疗险时候,应该选择无社保费率的版本,就诊时候以自费身份就医,这样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承担,既转移了医疗费用风险,也不受DRG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配置中高端医疗保险,有充足的保障额度,还可以对接到更好的医生、治疗方案和药品。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点击右上方微信,为您提供一对一免费咨询服务。
发布于2024-3-8 14:37 西安
是的,DRG改革(医保按疾病分组打包付费)后,反而更需要用商业医疗险应对潜在风险。
我用一个真实案例和生活中常见场景给你解释:
真实案例:北京的张女士甲状腺癌手术
张女士2023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手术,按照DRG分组定额10万元。如果只用医保会发生什么?
1、术后需要自费约5.8万的进口缝合器和防疤痕贴片(DRG分组只包含基础耗材)
2、住院时间从医嘱的7天被压缩成5天(医院要控费提前出院)
3、术后无法报销单间病房费2000元/天(DRG只覆盖多人间床位费)
最后她用中端医疗险报销了全部自费开支,并转住国际部病房。
没有商保的邻床患者选择了更廉价的耗材,术后刀口恢复明显受影响。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现实风险场景
1、救命药不报销: 北京某医院DRG分组中,肺癌治疗年费用卡在14万。如果用医保外靶向药,差价需自费5-15万/月
2、进口耗材限用: 做过关节置换的人都知道,北京DRG对髋关节置换的耗材费限定在3万,用进口陶瓷关节需自掏4万差价
3、打包治疗陷阱: 有些医院为控制成本,做宫腔镜可能不提供无痛麻醉(自费600元),或者用低配置检查设备(漏诊风险)
4、强制快速出院: 北京某贞医院本次改革后,冠心病介入术平均住院日缩短2.3天,部分患者术后护理不得不在门诊自费完成
购买商业险的建议
优先补充覆盖三项缺口:
1、自费药械(抗癌药、手术耗材、生物制剂)
2、特殊治疗(质子重离子、car-t疗法)
3、就医资源(特需/国际部优先安排手术)
普通人不必追求高端医疗:
1、上班族更适合中端医疗险(年缴约2000-6000元):协和国际部、中日友好国际医疗部等昂贵医院的报销权限对中产家庭性价比最高
2、多数百万医疗险已掉队:很多还停留在覆盖普通部的阶段,避开「缺少院外购药」、「不保肿瘤基因检测」的产品
已经有医疗险的要自查条款:
1、确认保障范围是否包含 《诊疗项目目录》外自费项目
2、查看单次住院是否有 「治疗未结束被迫转院」的理赔限制
3、DRG改革后医疗险最现实的用处:确保在被迫选择高价治疗方案时不被经济压力掣肘
就像北京某三甲医院胸外科主任私下说的:「现在开一台手术,第一反应是先看DRG权重分,再看患者有没有商保。对有商保的病例,我们才敢放心用最佳方案。」这可能是当代医疗现状的真实写照。
如需进一步咨询,欢迎电话/微信联系。
发布于2025-2-15 11:15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