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估值、港股
发布时间:2021-12-20 10:42阅读:517
我一直有个观点:股市脱离合理估值的暴涨,对股民整体而言,是负和游戏,整体上是穷人财富向富豪转移的过程。
道理很简单:对于整体股市而言,价格是围绕合理估值波动的。流动性过剩时高于价值,流动性收紧时低于价值,而流动性的宽松和收紧都是具有一定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疯狂牛市后一定是惨烈的熊市,往往是大股东高位减持,券商等机构分一杯羹,被财富效应吸引到股市、或者购买基金的散户成为买单者。
这一个观点我是不会动摇的。
进而衍生出来一个观点:企业保持稳定的良性增长,但股价一直保持合理、偏低的估值,对投资者可能是更幸运的。比如,如果茅台一直保持20倍PE,大家买进去,不赚估值提升的钱,而是赚公司业绩成长的钱+每年的分红,幸甚至哉。我之所以重仓丽珠集团,就是这个原因:稳定的增长,3%左右的分红率,以及缺乏下降空间的估值。
但这个观点,最近越发觉得,有瑕疵。
因为,香港市场不就是这样,一直保持低的发指的估值吗?然而显然,香港的股民并不幸福。
2004年,我开始做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日内交易,成绩很差;2014年,我开始投资H股,当时非常看好用友软件,各大机构对其中小微客户、云业务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将是用友软件的未来。而恰好此时,负责中小微客户的子公司畅捷通在H股上市,市值只有几十亿港币,于是当时我把所有A股全部卖了,去买H股上市的畅捷通,再一次惨痛的教训。
当时我发现,H股的逻辑和A股的逻辑完完全全是两码事,H股根本不听什么概念,考虑的只有分红率。
香港H股是个离岸市场,流动性也是严重缺失的。
中国M2为218.68万亿,A股总市值86.73万亿;A股总市值/M2为39.66%。A股总市值是货币供应量的40%。
香港M2为15.61万亿港币,H股总市值46.78万亿港币,H股总市值/M2为299.68%。H股总市值是货币供应量的3倍。
因此,香港本地是绝对无法支撑H股的,H股表现主要靠外资,外资只看重头部股票,估值尚可;对于其他大部分个股,估值低的发指,0.3倍PB、10倍以内PE的公司,比比皆是。
记得此前,有一家券商研究员提出了“跨过湘江去,掌握定价权”,伴随时间的流逝,如今幡然悔悟,朋友圈写到:“港股,这两个字,就是风险”。H股总市值是A股的54%,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港股通那点量,是完全无法支撑H股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内资兴致冲冲的高价接外资的盘,然后要么熬着,要么再低价卖还给外资。
那么现在产生了一个悖论:
(1)估值低是好事。
(2)买大部分的港股,是煎熬。
为什么?实际上,A股很多银行股,也是类似的情况。
返璞归真,你买入股票,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每年获得一定的分红(港股很多分红率5%以上),如今分红是到手了,财富却萎缩了,股价可以从10倍PE到8倍PE,8倍PE到6倍PE,越来越低,似乎就没有个下限,弄得人心崩溃。
什么原因呢?一旦想明白了,实在是让人沮丧。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个概念:储蓄搬家。
很多人认为,目前银行利息极低,与之相比,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可以达到3%以上,存钱不如买股票,储蓄搬家,这样的长逻辑支撑股市的上涨。
然而剥丝抽茧后,会发现这样的逻辑缺乏致命的问题:储蓄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可搬家部分并不富裕。
(1)中国的居民储蓄余额大概是90多万亿,同时,住户贷款是60多万亿(60万亿是本金,尚有利息需要偿还),二者相减的话,只有30多万亿,人均2万元。2万元的储蓄余额,也只是够看一次不大不小的病而已。对于这样的“必要钱”,存在银行并不是为了利息,而是因为可以随时使用;但你买一只股票,既无法实现随时变现(周六日不能用,最快的,买入股票后T+1日才能卖、T+2日才能取款)、且变现时盈利完全不确定。
(2)这里面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分化。富豪之所以富,是因为其投资/产业获得了较高的年化收益率,通常还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偏好、充分利用了杠杆(比如按照8%利率贷款),否则他如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财产呢?那么你现在告诉他股市实现收益比活期利率高,这对他有吸引力吗?而对于大部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而言,兜里的钱,可能是为了几天后还信用卡,半个月后还房款,一个月后给孩子交学费,剩余几千块钱预备着生个病看病。
所以,储蓄搬家真正可实现的量,可能比例非常低。把分红率和存款利率做对比的理由,忽略了存款的主要逻辑。
回到资本市场,比存款利率高,绝非投资者投资股市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资金追求的收益率,绝不是高于存款利率多少个BP,而是年化10%、20%。股市预期回报率,和存款利率,可能实际上一直没有太多的关联(有时呈现的关联也是间接性的)。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如果没有明确的获利预期,那么就缺乏想象力。
获利预期来自于什么?企业的成长性以及高成长下,估值不变或者提升。等到成长性衰退时,下车,寻找下一个目标,我退出后,哪管你洪水滔天。所以,成长股体现出了弹性。
对于低成长个股而言,就对现实收益要求极高(比如分红率),因此估值就会压的非常低。
仔细想想,其实有些沮丧,资本,考虑的从来不是低风险低收益,而是资本逐利。无论A股、H股、美股,均是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
作者:howmissyou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道理很简单:对于整体股市而言,价格是围绕合理估值波动的。流动性过剩时高于价值,流动性收紧时低于价值,而流动性的宽松和收紧都是具有一定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疯狂牛市后一定是惨烈的熊市,往往是大股东高位减持,券商等机构分一杯羹,被财富效应吸引到股市、或者购买基金的散户成为买单者。
这一个观点我是不会动摇的。
进而衍生出来一个观点:企业保持稳定的良性增长,但股价一直保持合理、偏低的估值,对投资者可能是更幸运的。比如,如果茅台一直保持20倍PE,大家买进去,不赚估值提升的钱,而是赚公司业绩成长的钱+每年的分红,幸甚至哉。我之所以重仓丽珠集团,就是这个原因:稳定的增长,3%左右的分红率,以及缺乏下降空间的估值。
但这个观点,最近越发觉得,有瑕疵。
因为,香港市场不就是这样,一直保持低的发指的估值吗?然而显然,香港的股民并不幸福。
2004年,我开始做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日内交易,成绩很差;2014年,我开始投资H股,当时非常看好用友软件,各大机构对其中小微客户、云业务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将是用友软件的未来。而恰好此时,负责中小微客户的子公司畅捷通在H股上市,市值只有几十亿港币,于是当时我把所有A股全部卖了,去买H股上市的畅捷通,再一次惨痛的教训。
当时我发现,H股的逻辑和A股的逻辑完完全全是两码事,H股根本不听什么概念,考虑的只有分红率。
香港H股是个离岸市场,流动性也是严重缺失的。
中国M2为218.68万亿,A股总市值86.73万亿;A股总市值/M2为39.66%。A股总市值是货币供应量的40%。
香港M2为15.61万亿港币,H股总市值46.78万亿港币,H股总市值/M2为299.68%。H股总市值是货币供应量的3倍。
因此,香港本地是绝对无法支撑H股的,H股表现主要靠外资,外资只看重头部股票,估值尚可;对于其他大部分个股,估值低的发指,0.3倍PB、10倍以内PE的公司,比比皆是。
记得此前,有一家券商研究员提出了“跨过湘江去,掌握定价权”,伴随时间的流逝,如今幡然悔悟,朋友圈写到:“港股,这两个字,就是风险”。H股总市值是A股的54%,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港股通那点量,是完全无法支撑H股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内资兴致冲冲的高价接外资的盘,然后要么熬着,要么再低价卖还给外资。
那么现在产生了一个悖论:
(1)估值低是好事。
(2)买大部分的港股,是煎熬。
为什么?实际上,A股很多银行股,也是类似的情况。
返璞归真,你买入股票,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每年获得一定的分红(港股很多分红率5%以上),如今分红是到手了,财富却萎缩了,股价可以从10倍PE到8倍PE,8倍PE到6倍PE,越来越低,似乎就没有个下限,弄得人心崩溃。
什么原因呢?一旦想明白了,实在是让人沮丧。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个概念:储蓄搬家。
很多人认为,目前银行利息极低,与之相比,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可以达到3%以上,存钱不如买股票,储蓄搬家,这样的长逻辑支撑股市的上涨。
然而剥丝抽茧后,会发现这样的逻辑缺乏致命的问题:储蓄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可搬家部分并不富裕。
(1)中国的居民储蓄余额大概是90多万亿,同时,住户贷款是60多万亿(60万亿是本金,尚有利息需要偿还),二者相减的话,只有30多万亿,人均2万元。2万元的储蓄余额,也只是够看一次不大不小的病而已。对于这样的“必要钱”,存在银行并不是为了利息,而是因为可以随时使用;但你买一只股票,既无法实现随时变现(周六日不能用,最快的,买入股票后T+1日才能卖、T+2日才能取款)、且变现时盈利完全不确定。
(2)这里面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分化。富豪之所以富,是因为其投资/产业获得了较高的年化收益率,通常还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偏好、充分利用了杠杆(比如按照8%利率贷款),否则他如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财产呢?那么你现在告诉他股市实现收益比活期利率高,这对他有吸引力吗?而对于大部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而言,兜里的钱,可能是为了几天后还信用卡,半个月后还房款,一个月后给孩子交学费,剩余几千块钱预备着生个病看病。
所以,储蓄搬家真正可实现的量,可能比例非常低。把分红率和存款利率做对比的理由,忽略了存款的主要逻辑。
回到资本市场,比存款利率高,绝非投资者投资股市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资金追求的收益率,绝不是高于存款利率多少个BP,而是年化10%、20%。股市预期回报率,和存款利率,可能实际上一直没有太多的关联(有时呈现的关联也是间接性的)。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如果没有明确的获利预期,那么就缺乏想象力。
获利预期来自于什么?企业的成长性以及高成长下,估值不变或者提升。等到成长性衰退时,下车,寻找下一个目标,我退出后,哪管你洪水滔天。所以,成长股体现出了弹性。
对于低成长个股而言,就对现实收益要求极高(比如分红率),因此估值就会压的非常低。
仔细想想,其实有些沮丧,资本,考虑的从来不是低风险低收益,而是资本逐利。无论A股、H股、美股,均是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
作者:howmissyou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港股估值究竟为什么如此低?
你好,港股估值为什么如此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根据我找到的资料,港股估值偏低的四大原因是:港股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来源不匹配且外地机构投资者过多。由于投资者普遍具有...
港股的估值现在优势还大吗?
这个其实是很大的,毕竟深港通没有真正开通,还有机会
为什么港股估值这么低?
这个是流动性的问题,那边机构居多,可以考虑在我这开户港股,没有门槛
港股估值究竟为什么如此低?
您好,您要看企业产品。不是估值低就好,预祝投资顺利
港股市场估值偏低
“一等就是八年,多少人都白了头”,一位北方某地准备上市的城商行相关人士感叹道,城商行上市准备多年,初期是因为股权结构、经营状况、内部管控等多方面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慢慢解决了这些问题,市况不佳、监管限制等多方原因又让城商行上市遇阻。 对于为何河北银行会放弃H股上市的机会转道A股,一位券商银行业内分析师...
港股估值偏低的四大原因
对比全球主要股指市盈率历史,港股估值始终处于低位,自总量至个股始终未表现出对A股的估值回归。
2010年以来,恒生PE始终低于15,均值11.6;同期标普500PE均值17.5,上证A股14.9,德国DAX16.7。
细分产业来看,港股各行业PE估值普遍低于大陆与美国。港股仅在金融领域与A股市场估值相当,其余各行业PE均低于A股;在和美股对比中,H股只有日常消费品PE略高于标普500。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港股市场估值偏低?国金李立峰团队认为,港股估值低主要有四个原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