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DA:一份报告引发的“口水官司”
发布时间:2016-7-25 13:39阅读:502
USDA:一份报告引发的“口水官司”
USDA报告的“变脸史”上,经常伴随着中国人的吃亏。此次USDA报告出炉之后,市场上频频出现质疑之声。
“中国棉花一直在涨这没错,但美棉始终没有发力,而等到7月初有套利空间之后,USDA数据却极度利多,进口棉花成本被大幅抬升。”卓创资讯农产品(000061,股吧)分析师张彦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与此前的案例相似,USDA的报告经常是让买家吃亏。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资金趁USDA报告出台时机热炒ICE期棉,属于彻头彻尾的“阴谋”,是一场针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纺织企业利润的“巧取豪夺”。首先,这有利于2016/2017年度美棉高价签约出口。2016/2017年度美棉是全球棉花流通中的“主角”,制造棉花供应危机,可以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棉花买家心甘情愿高价签约。其次,蚕食主要棉花出口竞争对手印度的国际市场份额。第三,打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ICE期棉选择在郑棉已经连创本年度高点的行情中发力,通过相互呼应,助推郑棉的涨势,从而加剧整个产业链“肠梗阻”问题。
其中是否有“阴谋”的成分,或许尚难确认,但不少美国以外的资本市场和实体企业玩家都因缺乏定价权而吃亏,这却是事实。“大豆风波”就是悲情的一幕。2001年至2004年,中国在三年内遭遇了两次“大豆风波”。第一次是在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初。2000年,由于利润可观,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大批进入大豆市场,可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供应过剩。同时,美国、南美大豆丰收,对大豆市场形成利空压力。就在此时,美国基金又以瘟疫为题材,在CBOT大盘上大肆炒作,外盘大豆期货价格顺势下滑。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最低跌至约175美元/吨,而前期很多国内企业在约225美元/吨签约,因无法避险而濒临破产。
第二次风波发生在2004年。2003/2004年度,USDA的一份关于该年度美国大豆减产的报告,助推CBOT大豆价格高歌猛进,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不得不在高价位签订大量进口合同。可是一个月后,USDA就“纠正”了原先的观点,国际金融炒家旋即开始狂抛大豆,大豆价格暴跌。有数据称,此次风波导致中国70%压榨企业停产,保守估计损失40亿元。
2010年,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直言“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网址:http://blog.sina.com.cn/u/5199246754
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网址:http://qhkh.cofool.com/view-442.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