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双降”身后留下的问号
发布时间:2016-6-5 21:23阅读:603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看法,中国货币政策过于机械和教条,我常说这是“管数不管人”。什么意思?就是看着数据调控,而不是观察人心和市场预期调控。这样做的问题很大。因为,当我们看到数据的时候,实际问题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实际导致政策调控“滞后”,而明显违背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以及“预调微调”的要求。
不是吗?央行在此次“双降”滞后照例给出了政策解读。在谈到“降息”问题时,央行指出:“主要是9月份整体物价走低,需要通过适当下调名义利率来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促进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大家已经看到,9月份CPI同比上涨1.6%,比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而且对基准利率的调整除了主要观察CPI的变化外,也要适当参考GDP平减指数等其他物价指数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GDP平减指数比CPI更低,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更是同比下降5.9%,已连续43个月为负。因此,随着物价整体水平走低而适当下调基准利率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阅读这段文字是不是给人以“机械、教条”之感?至少我有。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公告从来不是这样表述。它们给出的说明,通常是货币政策委员对未来经济、物价和就业等关键问题的“判断”。所以,它们高级就高级在“让利率变化更多地去影响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中国这样看到数据之后“为数据而数据”般的调控。
为什么今天要再次老生常谈地说这个“管数不管人”的问题?因为,与本次“双降”相伴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而言,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它不仅关乎中国未来所有金融品定价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关乎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成败”问题。实际上,这恐怕也是央行十分在意的一个问题。所以,它们在宣布“放开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管制”的同时表示:要“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从“双降”政策解读的文稿中看,央行对理顺和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问题上也铺陈了最多的笔墨。文中说道:“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以此引导和调控整个市场利率。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使各种金融产品都有其市场定价基准,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定价。”
不错。这正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央行给定的基准利率到底是谁?是SHIBOR吗?那未来央行如何控制SHIBOR?关键是:利率彻底市场化之后,央行需要宣布加息、降息,它将是针对哪个利率?换句话说,央行可以直接控制基准利率(诸如“再贷款利率”)是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清楚。这恐怕也是央行目前还没有条件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关键所在。
央行说,“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需要一个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当中两件事必须要办。其一,确立央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基准利率;其二,理顺利率体系。毫无疑问,这两件关键事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成。刚才我们说了第一件事:确立央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基准利率的问题。那“理顺利率体系”的事是否完成?当然没有。
举个例子。央行此次“双降”之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降到1.5%,但同为商业银行成本端的基准利率——SHIBOR,一年期目前高达3.39%。这不是严重的利率倒挂?难道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央银行能够允许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到3.39%?那到底是加息了?还是降息了?估计中央银行还得通过“窗口指导”或称“行政干预”压制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向同期存款基准利率看齐。这恐怕是央行必须的选择。当然,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重要期待,否则“降息就是虚的”,就会发生“明降实升”的问题,这属于“利率传导机制严重地失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