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已深 白酒业的春天还很远
发布时间:2015-12-17 23:14阅读:563
一年一度的“茅五”经销商大会临近,标杆酒企的一举一动也备受业界关注。与此同时,白酒业“弱复苏”“筑底反弹”等声音不绝于耳,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据统计,白酒行业18家上市公司中,12家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双增长,即便2014年同期亏损严重的酒鬼酒和水井坊,也扭亏为盈。贵州茅台(600519.SH)2015年1~9月营收231.49亿元,同比增长6.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25亿元,同比增长6.84%。五粮液(000858.SZ)前三季营收151.31亿元,同比增长0.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03亿元,同比下降2.22%。
“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一线酒企与二线酒企,需要分开来进行分析。茅台虽是行业标杆企业,但它的表现不足以代表整个行业。”白酒专家晋育锋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白酒业与宏观经济向来成正比例关系,并且表现还滞后于宏观经济两三年。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936小时,同比减少151小时。此外,继2014年上半年国家铁路货运量同比下降3.6%,2015年上半年铁路货运发送量完成13.77亿吨,降幅同比扩大至9.7%。
晋育锋认为,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在2015年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即便2016年GDP企稳回升,按照白酒业表现滞后三年的规律,行业走出寒冬尚需时日。“另外从产业周期来看,1988年至1996年,白酒业处于上升期,1997年至2004年,行业步入下滑通道,2005年至2013年,行业又是上升期,根据产业8~9年一个周期来看,此轮调整显然不止两三年完成。”晋育锋表示。
那么,何为白酒业真正复苏回暖的标志呢?在白酒专家赵义祥看来,二三线名酒利润率出现向好,并能够稳定半年以上,才可以称之为“行业回暖”、“触底反弹”。但是,目前实体经济异常严峻,消费支出格外谨慎,归属于副食品行业的酒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一直在白酒基层市场跟经销商和终端接触的盛初咨询项目合伙人侯帅告诉记者,行业关于“弱复苏”、“行业分化”的观点一直存在,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根据他走访的部分区域市场,2015年市场消费需求甚至比2014年还要低迷,“酒水跟宏观经济联系甚是紧密,这两年各行各业都不好干,与之共生的宴请随之减少”。
侯帅认为,这两三年来,白酒行业和企业都在消化“三公消费”受限及宏观经济低迷带来的影响,目前基本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状况。“此轮调整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限制‘三公消费’政策,一下子把白酒业从繁荣推下悬崖,从此步入深不见底的调整期。”
截至2015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经三年,根据统计,三年来,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4934起,138867人受到处理,其中5528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与2014年相比,2015年查处的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增长势头最猛,增幅达277.8%。
“对于企业来说,目前心态和状态基本调整到位。经过这样的周期,因落后产能逐步停产,盲目投入也开始终止,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侯帅表示,面对新环境,酒企如今都在探索新型渠道和新模式。同时,也由外部环境倒逼公司改善内部经营,包括改变以往粗放压货、不做终端、内控不足等短板,同时也在对内部费用和营销投入上进一步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与寒冬同步的还有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
“那些白酒黄金十年进来的,拥有出口资源,说白了就是背靠两三个大单位企业,以此来开发品牌从此不愁销路和利润的那些企业,我们称之为‘机遇型企业’。经过这一轮挤泡沫般的调整,如今已经逐渐淘汰出局。”赵义祥称,未来市场属于真正有渠道能力、面对消费者并拥有很好沟通能力的企业。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