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方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编制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针对这个计划,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于2015年4月中旬开始研究工作,并于10月把研究成果汇总成册且发布了称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咨询报告,以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源向国家的战略重点有效聚集。我们在2015年10月下旬发布了《下一代运算平台,未来已来》的专题报告,从需求驱动、安全驱动和投资驱动三个角度分析下一代运算平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未来业界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变化,并尝试绘制一幅研发领域的完整蓝图。“《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与我们的行业报告在内容和观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下一代运算平台具备提升制造业所需要技术。“《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咨询报告里提到的制造业覆盖面虽然很广,但我们认为重点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共通点:• 传感器及可穿戴设备使数据收集和计算无所不在:从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检测设备以致电网、交通农业、医疗器械等行业的传感技术,新一代的输入设备将全面提高数据收集的总量、种类和维度,为传统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机会。• 人工智能将渗透整个制造业生态供应链:智能化是报告里提到次数最多的趋势,从工业制造过程本身的智能化到应用场景的智能化,海量数据的有效收集使人与设备能更好地交互。•高性能计算与高效能网络通信是必须条件:报告里提到新一代网络架构、无线移动通信及高性能计算机是整个产业往前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安全与战略性的需求将带动这些设备的国产化。• 物联网带动操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汇集整合:输入技术的提升、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的标准体系、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及高性能计算与网络将实现物联网的终极目标。加上在现有的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上,产业将能达到制造全过程和使用全寿命的更有效管理,融合传统工业的操作技术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长远竞争力。咨询报告里的这些观点和我们专题报告里对下一代运算平台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建议各级政府、产业界及学术界在这些共同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并支持这些新兴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动员了4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及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广泛征集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的意见,对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意见。这十个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我们总结了技术路线图对这些领域的介绍: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满足国家安全需求、占领战略性产品市场。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2016-2030年间有望保持3%-4%复合年均增长率的驱动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始终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自给率、契合国家安全需求、占领战略性产品市场为导向和动力,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国内市场需求、国家安全、战略性发展方向正是我们报告里提到的“下一代运算平台”重点推动因素。
建立位列世界强国前列的信息通信设备产业体系。(1)无线移动通信:在2025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达75亿,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40亿美元。通过重点发展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终端间通信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5G增强型技术等关键技术,国家将研发围绕5G的关键技术综合验证平台、移动通信仪器仪表、移动终端等重点产品,实现我国全球领先的战略目标。(2)新一代网络:在2025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将达227亿美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达338亿美元。通过重点发展大容量光交换技术、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网络管控技术、网络测量感知技术等关键技术,国家将研发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高速光接入设备、核心路由器等重点产品,全面部署新一代网络创新与应用示范工程,实现2025年国产光通信设备国际市场份额达60%,国产路由器与交换机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等一系列战略目标。(3)高性能计算机与服务器:在2025年全球服务器年出货量将超过1500万台。通过重点发展高性能/低功耗/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芯片技术、万核级处理器高速互连技术、板级光互连技术、大端口处理器高速互连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通用CPU、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等重点产品。国家的战略目标包括:在2025年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与服务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0%、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国产高端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采用国产CPU的品牌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我们认为,在“下一代运算平台”报告里所提到在突破摩尔定律与通信端的传输性能成倍提高、SDN/NFV等方面的观点将引领信息通信设备产业的升级。
形成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及其标准体系。为应对发达国家把控传统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主导国际工业竞争话语权的现状,国家应通过重点发展“端到端”的工业软件安全技术、工业基础资源库与标准化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设备端智能化技术、工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核心软件、重点领域工业应用软件等重点产品。国家的战略目标包括实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及其标准体系,自主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互联网+”智慧工业云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普及率超过60%。我们认为,操作系统可移植化、统一化、智能化与软件开发平台的敏捷和灵活特性将是“下一代运算平台”处理端的重要发展趋势。
智能硬件产业链的打造必须以强大的制造实力为基础。(1)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是制造过程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获取、实时通信、动态交互、决策分析和控制的关键基础设备。(2)我国将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产业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标准体系,突破一批智能工业核心信息设备领域的关键技术;到2025年,我国要建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性能先进的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产业生态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使国产智能居于主导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有助于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建设。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依托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技术,配合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智能硬件的产业闭环将逐渐完善。
依托人工智能,提升机器设备智能水平。(1)机器人是集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制造技术。(2)我国将大力推进机器人产业体系的建设。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产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我们认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机器设备具有识别人的身份和情景内容的能力,更加个性化,贴合用户的需求;同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使人与设备更好地交互。
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并向高效率、小型化演变。(1)新能源汽车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国际预测表明,2020年前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总需求20%左右,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超过千万。(2)我国将打造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至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3)以无线充电为代表的高压电气控制系统有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题。无线充电既可以减少充电电缆的使用,节省资源和空间;又可以满足汽车可移动的特性,实现一定区域的能源覆盖。我们认为,无线充电技术将向高效率、小型化演变。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未来设备将变得微型化、移动化、智能化。作为能源供给的无线充电技术,亦将随着这样的需求而演变。
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技术推动操作系统智能化,实现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1)消费者对信息化和智能化产品需求的增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至2020年,远程通讯互联终端整车装备率将达50%,驾驶辅助(DA)、部分自动驾驶(PA)车辆市场占有率约30%。2025年,远程和短程通讯终端的整车装备率增至80%,DA、PA车辆占有率保持稳定,高度自主驾驶(HA)车辆市场占有率约10%-20%。(2)我国将打造自主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体系。2020年,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跨产业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体系;2025年,基本建成自主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慧交通体系。汽车信息化产品自主份额达60%,DA、PA、HA整车自主份额达50%以上,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80%,交通事故数减少80%,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90%,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减少20%。(3)多网融合、人工智能、深度挖掘、人机交互等技术将推动汽车实现自主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将车载与网联信息融合,依托自主嵌入式操作系统,利用智能检测、智能决策、智能控制、人机共驾等技术,实现自主驾驶,基本消除交通死亡率。我们认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将推动系统智能化。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操作系统的智能化则能使设备具有识别人的身份和情景内容的能力;越加个性化,更贴合用户的需求;同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使人与设备更好地交互。
智能化是未来输变电装备和用电服务的核心技术。(1)用电量的增长为输变电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5.52万亿千瓦时,预计2015年至2020年将保持5.5%以上、2020至2030年将保持3%以上的年均增长率。预计我国输变电行业产值将在2020年达到2.2万亿元,2025年达到3.0万亿元。(2)以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将呈现出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的特点。我国将重点发展智能变电站成套装置、智能配电网成套装置、节能环保型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电器、智能控制电器、用户端系统解决方案等产品,来满足未来输变电设备的需求。我们认为,智能化是未来电网的核心技术。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在线监测技术及综合诊断专家系统等技术,在满足供电传输智能化的同时,也将推动用电服务智能化,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用能管理以及节能建议。
柔性智能材料和可穿戴设备使数据收集和计算无所不在。(1)智能仿生与超材料需求广阔。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是智能制造、智能传感的核心材料,实现规模化制造及应用极为迫切,预计将以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近650亿美元。(2)我国将完善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的布局。到2020年,积累一批前沿新材料核心技术专利,部分产品实现量产,在关键领域实现应用示范。到2025年,实现前沿新材料技术、标准、专利等有效布局;前沿新材料取得重要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柔性智能材料与可穿戴设备是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的重要环节。我国实现柔性仿生智能材料“卷对卷”的生产,实现电磁可调、智能传感、0-360度任意弯曲、与人体兼容。整体突破仿生生物粘附调控与分离材料的大面积制备与涂层黏合技术;智能材料的柔性化、大面积的制备和生物兼容技术;具有智能化和仿生特性的自适应可控式超材料的联合设计技术。我们认为,依托柔性智能材料和可穿戴设备,数据收集无处不在,数据计算无处不在,应用场景全面升级。随着以“下一代运算平台”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将愈加隐形化,成为人体数据的天然入口。
在各个不同垂直行业的发展方向。航空航天设备:国家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升级发动机生产线,实现设计、制造数字化交互协同,建成典型航空发动机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线,具备敏捷制造和柔性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具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处理能力的设计优化及产品管理以实现制造全过程和使用全寿命的管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重点实现船岸一体化数据交换技术、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突破深远海数据采集装备、数据传输装备、信息融合处理装备以及数据应用服务装备等所需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我国在此领域着重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通信信号技术,与计划搭建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以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为“移动终端”,集成车载状态监测和故障灾害监测系统等技术。农业装备:我国在此领域着重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有农业机械传感与控制技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我国将重点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包括健康监测(包括可穿戴)、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也同时关注健康大数据技术包括健康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分析,及健康管理行为指导标准。我们认为,“下一代运算平台”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计算机产业有深度影响,相关技术的普及将会陆续影响各个传统行业的根本变革,颠覆传统行业一贯的商业模式而带来新的机遇。
————————————————————————
特别声明
特别提示: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专业投资机构。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法律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本资料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关注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投资顾问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中信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