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债务危机解除,微创医疗如何实现三年业绩对赌目标
发布时间:2024-4-10 14:19阅读:5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见习记者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日来,国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微创医疗(00853.HK)的债务危机备受市场关注。
3月28日晚间,微创医疗发布2023年业绩公告。作为微创医疗的审计机构,毕马威在财报中提示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即两笔即将到期的债务,合计7.43亿美元。
4月5日晚,微创医疗再发公告,对上述部分债务做出初步安排。此次伸出“援手”的包括高瓴投资和微创医疗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而作为借款条件,微创医疗承诺2024年全年净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2025年全年净亏损不超过5500万美元,以及在2026年实现不少于9000万美元的净利润。
对于三年业绩对赌协议,微创医疗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短期来看,(上述)方案对当前公司面临的偿债压力是一个立即的缓解;中长期来看,方案中对减亏和盈利均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表。作为有约束力和对赌机制的目标,此方案势必将推动公司朝着降本增效、聚焦主赛道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方向前进。”
“审计师出具带提示性的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审计报告,本质上是时间的错配。”微创医疗方面称,“由于三月底业绩公告时,公司的可转债再融资虽然有实质性进展,但并未正式签署落地,因此审计师出于保守谨慎原则,只能基于当时的状态、在标准审计意见中做出相应的提示。现在,可转债再融资已经成功落地,短期银行借款的续借和置换正常可控,经营性现金流也在持续改善,因此董事会及管理层认为集团没有持续经营问题。”
急速扩张
为对标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1998年,常兆华在上海成立微创医疗。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就植入支架的数目而言,2007年至2009年间,微创医疗占有我国已植入的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26.6%、28.7%及28.9%,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2010年,微创医疗登陆资本市场,供应包括心血管器械和其他血管器械以及电生理等在内的18种产品。而目前,微创医疗已布局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等十二大业务集群。
公开资料显示,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其战略之一,目的是让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里,每个板块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旗舰。而旗下50多家子公司将通过入股、并购等形式融入这12家上市公司。
2019年至今,微创医疗已先后分拆了心脉医疗(688016.SH)、微电生理(688351.SH)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心通医疗(02160.HK)、微创机器人(02252.HK)、微创脑科学(02172.HK)在港交所上市。此外,微创心律管理曾在2023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综合各上市子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2023年内,微电生理、心脉医疗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达568.85万元和4.92亿元,分别同比上涨85.17%和37.98%。同期,微创脑科学实现净盈利1.35亿元,较上年实现扭亏为盈。但同时,心通医疗和微创机器人仍税前亏损4.64亿元和10.24亿元。
目前,外界对微创医疗多元布局步伐过快质疑较多。微创医疗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公司拆分业务上市是根据公司既定战略推进实施的,对公司相关业务的发展,研发的推进和品牌的提升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聚焦微创医疗,2023年净亏损6.5亿美元,较2022年净亏损5.9亿美元有所扩大。微创医疗方面解释,“主要由非现金影响所致,其中绝大多数为长期资产的计提减值。”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微创医疗的一次性、非现金亏损共计2.1亿美元以上,其中1.69亿美元为计提的资产减值。同时,微创医疗精简部分项目及岗位,产生一次性及计提离职补偿金约2400万美元。
“公司在商誉方面一直较为谨慎。按照2023年底的财务报表数据,公司当前商誉在1.5亿美元左右,所涉及的业务此前收购成本也较低,我们认为公司再有进一步的大额商誉减值的风险较低。”微创医疗方面表示。
细分板块情况如何?
近年来,随着医用耗材集采深入推进,医疗器械企业普遍面临大考,微创医疗也在此列。
2019年,心血管介入业务还是微创医疗第一大业务,全年收入2.65亿美元,增长35.5%,占总收入33.4%。受到国家集采带来渠道库存价格补贴的影响,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业务在2020年收入下降44.6%至1.45亿美元,成为骨科、心律管理之后的第三大业务。
2021年1月1日,冠脉支架国家集采落地,中选支架均价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其中微创医疗有两款产品入围。受此影响,2021年,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下降10.8%至139.5百万美元。
此外,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也受到带量采购的明显影响。2021年,主要受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导致相关订单减少的影响,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在国内市场取得收入22.4百万美元,下降31.7%。
“集采政策已经不断完善越发成熟,总体来看,对公司锻炼内功,做好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我们的新产品而言,集采也提供了一个快速大量进入市场的机会。”微创医疗方面表示,“我们当前提供的关于骨科和心血管介入方面的2024年收入增速预计在10%到20%之间,这一指引已经考虑了相关政策的影响。”
2023年内,微创医疗实现营业收入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其中,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血管介入业务分别实现收入2.37亿美元、1.4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3%、16.2%。此外,伴随着核心产品商业化加速,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也实现258%的增长。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升级在部分细分领域逐步完成,出海也成为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必经之路。2023年,微创医疗出海业务实现收入5700万美元,提升54%。分板块看,报告期内,心血管介入业务、心脏瓣膜业务、大动脉及外周介入业务和神经介入业务的海外收入分别增长71%、59%、51%和45%。
微创医疗方面表示,“未来集团出海平台将继续赋能子公司市场推广,通过高效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推进各板块海外业务扩面下沉。中长期来看,伴随全球化运营战略不断深入,预计出海业务的复合增长率将维持高速增长。”
但多线同时出击无疑也给微创医疗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有部分业务仍处于投入期,研发成本较高但造血能力有限。近三年来,微创医疗研发成本分别高达2.98亿美元、4.2亿美元、3.79亿美元,占营收比例均超38%,且一度高达近50%。
对此,微创医疗方面表示,“在2023年之前,当时国产医疗器械的空白点较大,市场前景较好,公司对各块业务主要持鼓励快速发展的态度,研发投入也较大。2023年开始,公司对战略已经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在研发部分更注重聚焦核心项目,在对各项目的研发前景、市场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了研发投入的新策略。”
目标在明年接近盈亏平衡
现下悬在微创医疗头上的是两笔即将到期的债务。包括须在2024年6月到期赎回的4.48亿美元可换股债券,以及须在2024年到期偿还的短期银行借款2.95亿美元。
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微创医疗可用资金储备约12.4亿美元,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2亿美元,以及定期存款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12.6亿美元略有下降。
目前,6月到期的4.48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已有解决方案。4月5日晚,微创医疗宣布获得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公司与原贷款人签订协议,年利率5.75%,有望增加不超过5000万美元。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1.45亿至1.95亿美元,将用于偿还债务、支付费用及一般企业用途。”此外,微创医疗正与多家金融机构沟通,预计获得超3亿美元信贷支持。
高瓴投资及常兆华作为此次大额融资的对手方,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约定了微创医疗三年内转亏为盈的约束性目标。
“这其实也是对此前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顾虑的回应,即能否真正下定决心瞄准减亏盈利而采取行动。同时,此次的贷款人中也有创始人,因此也体现了创始人的决心。”微创医疗方面补充,“公司从战略上已进行调整。同时,公司对其他涉及资产的整合或者剥离也持开放态度,但目前暂无具体计划可以披露。”
投资界人士在谈及高瓴此次出手时认为,作为原贷款人管理及控制方,高瓴选择在此关键时刻为微创医疗注资,也是对后者创新实力、产品管线、市场地位以及战略规划的有力背书。
2023年财报中,微创医疗明确表示了公司未来战略调整的方向,即重视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和现金流的充裕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微创医疗方面称将计划通过聚焦核心业务、提高收入和降低研发费用等相关费用率,以期在未来几年保持每年20%以上收入增长,并在2025年接近盈亏平衡。
事实上,微创医疗在2023年已推进多项控费举措,包括通过采取积极的成本控制措施,优先考虑及重点关注核心项目,研发费用同比下降9.6%,集团组织架构也得到有效精简,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8.5%。
谈及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微创医疗方面表示,未来,公司将以财务报表的健康作为第一要务,瘦身聚焦业务、合理控费,这里强调销售费用仍是不控的,持续提升集团盈利能力,致力于在后续报告期内持续减亏并逐步实现盈亏平衡。
留给微创医疗的时间并不多,其是否能够在约定时间内扭转局面,尚待时间验证。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