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月月谈】低螺矿比下的反弹不可持续
发布时间:2024-2-1 09:08阅读:150
2024年首月,大宗商品指数并未取得开门红,月线小幅收跌。在整体偏震荡的行情中,大宗商品的交易主要逻辑并不清晰,品种之间多有分化,特别是中下旬以来,多数工业品略有反弹,而农产品持续走弱,依然延续着“工强农弱”的格局。
图1:1月商品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图2:1月商品指数涨跌幅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图3:南华商品指数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iFind
多铁矿空豆粕的配置
相比工业品的震荡而言,农产品单边趋势下跌更为显著,其中豆粕跌势最为流畅,1月份跌幅为10%左右,主连创2020年10月以来新低。通过交易所公布的持仓数据不难发现,某两家具有外资背景的席位一直紧随豆粕的下跌趋势持续做空。除了单边趋势之外,即便在震荡行情中,这两家席位对于市场拐点把握得也比较准的。比如,铁矿1月初至中旬出现回调,这两家席位铁矿净多持续减仓,但在1月17日后净多持续增加,铁矿随即持续拉涨再度回到千元关口。同样的现象在其他品种也有所体现,比如pta、棕榈油等。此外,这两家席位还持续持有股指的空头。
图4:某两家外资背景席位的豆粕净多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图5:某两家外资背景席位的铁矿净多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在近期铁矿反弹中,主力多头较为集中,上述两家席位的多单总量在多头前二十中占比达到20%左右,资金优势令铁矿在黑色产业链中反弹幅度最大,前期好不容易稍有修复的螺矿比再度跌回极低水平。从基本面来解释,宏观政策不断释放利好预期,钢厂铁水产量回升,以及港口发运量下降是本轮铁矿反弹的主要驱动因素。但铁水产量回升并不意味着钢材需求和钢厂利润向好。
图6:两家外资背景席位的铁矿多单占比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螺矿比降 螺焦比升
由于地产处于下行周期,建筑用钢需求表现疲弱,工业需求回升以及出口猛增弥补了这一缺口。只是,钢材出口却是“量增价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铁矿进口数量累计同比为6.52%,进口金额累计同比为4.58%。进口数量与铁水产量增加相呼应,进口金额同比表现为进口成本在抬升。我国钢材出口数量累计同比为36.2%,但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却为-8.3%。这意味着原材料进口成本并未很好转嫁到钢材出口上,原材料进口成本抬升挤压着钢材的利润。有意思的是,本轮铁矿反弹带来螺矿比下降的同时,螺纹与双焦的比价却是持续走高的,这只是近一年的一个缩影。
图7:中国铁矿进口和钢材出口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图8:螺纹与铁矿、焦煤比价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2023年螺纹与焦煤的比价均值由2022年的1.84上升到2.33,但螺纹与铁矿的均值却由2022年的5.58下降至4.59。这似乎可以解释为铁矿上涨给钢厂带来的亏损由焦煤、焦炭下跌来弥补,或者解释为铁矿上涨带来的负反馈体现在焦煤、焦炭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螺矿比已经压缩到一定极限,且螺焦比又在爬升,如果铁矿继续攀升、继续压缩螺矿比,那么铁矿的反弹恐怕是难以持续的。
需求偏弱 利润传导不顺
同样的问题在化工品也有所体现。虽然化工因原油反弹在1月相对抗跌,但化工板块远不及原油的反弹。以TA为例,本轮TA在多因素驱动下走强,加工费也有所修复。但加工费修复主要得益于炼厂的检修计划,抑制了PX的价格,反观下游聚酯却因PTA反弹而利润被压缩。这意味着PTA的反弹主要来自成本原油的抬升,以及供应端的提振,下游需求表现一般,利润并没有很好地向下游传导。虽然节前下游有备货,但却低于往年同期,下游市场较为谨慎。对于供应端,虽有短期检修计划的提振,但未来仍有大产能投放,且检修不是长久之事。这便是年报中所提及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化工产业要想获取超额利润只能依赖原料端原油持续下跌,即做多化工品利润修复可能本质上就是做空原油。
图9:PTA加工差季节走势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CCF
图10:聚酯利润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CCF
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1月份工业品相对偏强,除了宏观政策带来的预期之外,主要得益于成本提振和供应扰动,但需求层面仍有拖累。经历两年左右的消化,供应端扰动的交易逻辑接近尾声,未来更多还是需要需求端发力。从库存周期角度考虑,当前市场从主动去库进入被动去库,但被动去库主要还是要看到企业利润的修复。如果利润依然表现不佳,被动去库将是缓慢的,去库周期可能会被拉长。显然,类似于铁矿反弹却进一步压缩螺矿比,是无法给产业带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是不利于被动去库的进程的,这种情况下的反弹行情恐怕也是难以持续的。
图11:产成品存货与营收
资料来源:国投安信期货
回落仍有惯性
基于以上判断,年报中所提及的商品回落仍有惯性,在随后的行情里可能还会被得到验证。此外,虽然宏观政策不断释放乐观预期,并对部分品种带来提振,但如果春节后乐观预期无法兑现,那么不排除2023年二季度行情在节后再度重演,即市场在“买预期”转向“卖现实”后出现较为顺畅的下跌趋势。整体而言,品种之间可能仍有分化,部分工业品供应端的扰动仍在,特别是在地缘冲突加剧时。农产品相对而言,供应端趋于宽松,需求端仍承压,“工强农弱”仍将延续,宏观层面将继续体现为PPI与CPI剪刀差持续收敛。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