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202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有望超1亿吨
发布时间:2023-12-18 15:51阅读:435
张晓平称,伴随中国大豆消费总量的增长,中美大豆贸易量也将稳步增长。
“考虑到疫情后中国在农产品领域迎来恢复性增长,对大豆需求旺盛,预计今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稳步增长,有望超过1亿吨。”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消费国和加工国。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等因素冲击,全球大豆需求、产业、物流等受阻,中国大豆进口量有所收缩,曾下降至全年8800万吨左右,随后恢复至9500万吨以上。
张晓平指出,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豆进口量在全球的占比达60%以上,整体来说进口增长态势并未改变。
就中美大豆贸易而言,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达到创纪录的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中国再次成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其中,大豆出口总额达179亿美元。
在张晓平看来,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农产品贸易将是中美合作的亮点,中美大豆产业合作与中美大豆贸易前景是光明的。一方面,中国大豆市场需求在稳定增长之中。伴随中国大豆消费总量的增长,中美大豆贸易量也将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美国大豆产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中国对全球大豆市场举足轻重
《21世纪》: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规模和进口来源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张晓平:中国大豆全年进口量曾达到1亿多吨。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等因素冲击,全球大豆需求、产业、物流等受阻,中国大豆进口量有所收缩,曾下降至全年8800万吨左右,随后恢复至9500万吨以上。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豆进口量在全球的占比达60%以上,整体来说进口增长态势并未改变。考虑到疫情后中国在农产品领域迎来恢复性增长,对大豆需求旺盛,预计今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稳步增长,有望超过1亿吨。
《21世纪》:中国大豆进口变化如何影响全球大豆市场?
张晓平: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全球比较依赖美洲的大豆生产和供应。大豆主产国排名前三分别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消费国和加工国,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举足轻重。可以说,中国大豆需求对全球大豆生产和贸易具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考虑到中国当前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着力,保障自身大豆供给的安全与稳定:一是进口来源的有效多元化。不过,打造新的全球大豆生产、供应和贸易格局,需要长期的耕耘和实践,并非短期内能够一蹴而就。二是增加其他蛋白作物的供应。三是减少浪费。四是促进精准营养,让中国大豆需求和消费趋于理性。通过采购低碳、可持续的产品,促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既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将对全球大豆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大豆生产、贸易、加工和应用都更加可持续。
《21世纪》:您对2024年全球大豆供需情况有何判断?
张晓平:从趋势来看,全球大豆生产、消费在同步增长。即使因天气因素造成减产,也有库存能够保障消费。
目前来看,厄尔尼诺天气估计将对明年南美大豆丰收有利。美国大豆虽然有一定减产,且国内对生物柴油需求旺盛,但是当季大豆产量仍能保障全球市场的需要。
整体而言,明年全球大豆供应量增长的幅度大于需求量增长的幅度,预计供给较宽松。
中美大豆贸易量预计稳步增长
《21世纪》: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达到创纪录的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中国再次成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其中,大豆出口总额达179亿美元。结合数据等情况,请问您如何看待中美大豆贸易的重要性?
张晓平:中美大豆贸易是互惠互利、相互成就的。中国是美国最主要的大豆出口目的地,中国市场“盘子”大,对美国大豆产品的认可度高,这是建立在数十年的产业合作基础上的。
虽然有一些非市场、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但对于中美大豆产业的相关从业者而言,农业是双方能够持续保持紧密合作的领域。双方都能够各取所需,各有所赢。
《21世纪》:您对中美大豆贸易合作前景有何见解?
张晓平:我认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农产品贸易将是中美合作的亮点,中美大豆产业合作与中美大豆贸易前景是光明的。
一方面,中国大豆市场需求在稳定增长之中。伴随中国大豆消费总量的增长,中美大豆贸易量也将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美国大豆产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美国大豆的品质更为稳定、物流更高效,能够保证使用美国大豆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和供应。而且,在有些产品比如优质全脂膨化大豆产品的生产中,美国大豆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另外,加之其季节性优势、可持续认证优势等因素,我认为美国大豆仍将是中国进口商采购的主要选择之一。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或者说中国市场潜力为美国大豆产业带来哪些机遇?
张晓平:中国市场还在不断增长当中。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要改善这些人口的生活与膳食结构,需要提高肉禽蛋奶摄入水平,这为大豆消费带来了非常好的机会。
并且,伴随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占比日益扩大,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美国大豆产品和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依托技术手段增强大豆供应链韧性
《21世纪》:今年首届链博会设置绿色农业链展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参展。能否谈谈您参展参会的感受与收获?
张晓平:链博会是首个国家级专门专注供应链的博览会,为大豆行业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也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把我们过去40多年在中国大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
《21世纪》:请展开谈谈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华业务亮点与展望。
张晓平:美国大豆协会自1982年至今在华开展业务已40余年。其间,协会为中国的生猪、家禽、水产、饲料等大豆下游产业提供技术、市场、贸易等诸多服务,旨在与整个大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各环节,共同探究和利用大豆产品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当前,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围绕创新,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今年在河南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合作创办了“中美大豆产品应用价值链创新中心”。依托创新实践的培训、创新实践的示范、创新实践的推广“三大支柱”,旨在更深度挖掘大豆产品价值,将大豆产品技术应用与创新推向新的阶段,提供务实有效的大豆解决方案,打造从农场到进口贸易、加工、饲料、养殖、食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将继续加强与大豆产业相关的合作,帮助大豆行业提质、增效、降本,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美国大豆产业在促进大豆供应链稳定和韧性方面,有何可供借鉴的地方?
张晓平:近年来,新冠疫情、气候变化造成的天气灾害、地区冲突等导致全球供应链比较脆弱。美国大豆产业依托技术进步,采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在农场端实施环境友好型实践,打造气候智慧型农业,用“更少投入生产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为全球大豆供应链韧性提供有力支撑。这也让整个美国大豆产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