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国际油价回落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15-9-23 00:53阅读:494
20世纪70年代末由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为维持高油价,欧佩克开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的结果是欧佩克的石油产量持续下降,1985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由1979年的3001万桶/日大幅度下降到的1587万桶/日,1985年欧佩克日产量只相当于1979年的52.9%。由于产量大幅下降造成欧佩克石油收入大幅下降,1985年12月欧佩克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改为实行市场份额优先策略。从1986年起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所占份额开始持续回升,其中1986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达到1851.7万桶/日,比其1985年的产量增加了16.7%,欧佩克1986年新增产量占当年全球新增产量的88.9%。欧佩克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供应量造成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全球现货原油月均价由1985年12月的26.75元/桶快速回落到1986年7月的9.88元/桶。虽然欧佩克较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但国际油价回落幅度过大显然也不符合欧佩克的利益,因此除1986年欧佩克产量增加较大外,此后欧佩克总体实行稳步提升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方式。到1996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经从1985年的1587万桶/日上升到2803万桶/日,欧佩克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份额也从1985年27.6%的低点回升到1996年的40.1%。1996年以后,欧佩克的石油产量继续稳步上升,但其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0%左右。
1998年和2008年国际油价大幅下降的主因是短期需求冲击
1996年后,虽然欧佩克继续提升其产量,但由于欧佩克的产量已逐渐接近其1979年处于产量高峰时的产量,欧佩克进一步大幅增加石油产量的能力和愿望已不大,全球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已趋于好转,1996年国际油价涨幅也有所加大。在1998年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之前,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份额基本保持在40%左右,全球并未出现显著的新增供给量。显然,国际油价在1998年开始大幅回落的主因并不在供给方面。从需求方面看,受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有所下降,加之受金融市场恐慌影响,1998年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降,国际市场原油现货月均价由1997年10月的20.12美元/桶大幅回落到1998年12月的10.41美元/桶,并在1999年一季度一直保持低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8年国际油价再次出现了大幅回落,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欧佩克自1986年以来持续稳步增加其石油产量,到1998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经达到3074.8万桶/日,已经超过1979年欧佩克处于产量峰值时的产量,而1986年后国际油价的大幅回落也极大抑制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加。因此,到1998年前后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存在需要进一步消化的过剩“产能”。因此,1999年二季度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石油需求较快增长,全球石油市场出现了供求紧平衡的局面,这也是2000年之后国际油价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的根源所在。
2008年7月,国际油价最高时曾达到147美元/桶。在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之前,全球石油供求总体呈紧平衡状态。欧佩克基本是满负荷生产,产量维持在3500万桶/日以上。虽然欧佩克并未限制产量,但由于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其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占比从2003年到2008年呈小幅提高趋势,这与1986年之前欧佩克为维持高油价而限制产量的做法截然不同。显然,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快速回落并不是短期内供给增加造成的。从需求方面看,在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快速萎缩。从全球商品进口额变化情况看,从2008年10月开始,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增速开始快速回落,到2008年12月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增速同比都下降了10%以上。2009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同比下降了30%左右。由于短期需求冲击,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国际油价大幅回落,2008年12月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月均价由8月的132.55美元/桶快速回落到41.53美元/桶,在2009年一季度也保持在低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了救市或经济刺激计划,加之全球石油市场尚未出现较大的供给增量,国际油价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国际油价再次回升到100美元/桶以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